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国内环保法规与绿色发展趋势,汽车行业进行材料管理与选择的现状,从信息化角度探索了我国汽车材料管理的方向。通过车用材料基础数据库AMASS,将汽车行业的材料基础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汽车材料信息共享,为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环保选材提供数据支撑;并借力信息化,为企业打造智能材料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2.
10月20日上午,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汽车报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汽车第1000万辆下线庆典"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接受了本报专访。商用汽车新闻:今年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苗圩:意味着我们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过去钢铁产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汽车工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汽车工业,中国汽车要想追赶上快速“行驶”的世界汽车,实现世纪跨越,绝不可忽视汽车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汽车工业现有信息化基础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网络应用日渐广泛、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 然而,我国汽车行业中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很少.虽然有70%的企业已经接通了互连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  相似文献   

4.
汽车行业健康发展与化工行业密不可分,无论是传统汽车产业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其发展都离不开化工行业的强有力支撑.据统计,2012年我国共生产汽车1927.18万辆,比上年增长4.63%;销售1930.64万辆,增长4.33%.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再次突破记录,蝉联世界第一.业内专家表示,今年我国汽车产销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将带动橡胶轮胎、汽车涂料、汽车零部件所需合成材料等配套化工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了解到,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可能会突破2000万辆,增速可能达到7%.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18日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发布会。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李健在会上宣布了2001~2002年度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增长18%!这说明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逐渐凸显,这一消息令整个制造业  相似文献   

6.
新闻点评     
汽车行业前景黯淡最近,投资信用评估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在其《全球汽车制造业展望》报告中指出,未来12~18个月内,全球汽车制造业将面临不利发展条件。报告指出,由于巴、印、俄、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旺盛需求不足以弥补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下滑,未来12~18个月,全球汽车制造业境遇堪忧。市场开始传闻通用汽车可能破产。虽然通用汽车仍然表示支撑2008年发展的现金充足,但这改变不了市场对其表现的失望之情。受制于高油价,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前景不妙。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汽车行业的政策法规,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助力下,中国汽车行业的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正视的是,汽车政策法规成长的步伐仍旧滞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对汽车行业法律法规进行疏理、完善,构建完整科学的汽车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加强汽车行业的管理,促进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机电工业》2002,(21):24-30
随着汽车销售在中国市场的日益红火,汽车制造业对中国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今年8月份,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首次跃升为中国40个工业行业之首,成为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最大的行业。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600万辆,约占世界市场1/10的份额。中国汽车行业的企业外向发展加快,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世界市场将大幅增长,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将是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工业钢材需求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现阶段世界汽车行业钢材需求现状,阐明了我国汽车行业钢材需求数量大、增幅显著、进口量多等特点。通过对我国汽车行业不同车型的需求量预测,进而预测了我国汽车行业在2005年和2010年的钢材需求总量和对不同钢材品种的需求量,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汽车用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秀娟 《汽车观察》2020,(1):114-114
车市寒冬,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一则利好。1月11日,在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全体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透露,新能源汽车补贴今年7月1日起不再进一步退坡。这一消息,无疑为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苗圩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从2019年7月份开始出现了下滑,但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全年产销数据来看,我国全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仍然超过了120万辆,大体上相当于2018年全年的销售量。  相似文献   

11.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以提高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此汽车行业生产资质"终身制"被打破,一批"半死不活"的汽车企业将面临淘汰。分级管理存在隐患"仅看到《通知》中的第一条,我就觉得具体操作很关键,将决定能否实现推出退出机制的目的。"某轻型车业内人士对《商用汽车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正式对外发布。备受汽车行业和企业关注的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管理汽车职能分配及部门调整问题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3.
海外传真     
"继上汽-南汽收购案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将上演更多的并购好戏。"——《美国汽车新闻·中国》执行主编杨坚拟文指出,对中国经济来说,欣欣向荣的汽车制造业是一件好事。凭借地方政府的支持,一些财务状况不妙的固有汽车制造企业仍然为高风险的项目大肆举债。上汽收购南汽尘埃未定,国内其他汽车厂商之间并购的传闻早已四起。有两家企业——东风和哈飞,据说已经开始就并购展开谈判。可以预见的是,继上汽-南汽收购案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将上演更多的并购好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详实的数据及具体实例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转变、发展、未来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变观念、进行数字化改革、走信息化道路的结论,同时给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解决方案的方向、目标、体系结构、进展情况等,并给出在制造业未来信息化发展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汽车工业是中国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热门词汇,对于汽车行业的两会代表而言也有着不少启发。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刘汉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吐露了自己的"两会心声"。中国制造2025坚定制造业信心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汽车行业的价格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忠爱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2):109-111,131
本文从我国汽车企业的价格竞争状况分析着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解释了汽车市场各汽车厂商竞相降价的内在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汽车行业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已经五年,随着汽车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制造技术的变革.汽车制造业对机床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新机床与传统的设备已有了质的飞跃。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机床采购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要求的迅速提高。而机床行业的发展业已赋予汽车行业的发展诸多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刊联合德国物流协会定于2013年1月9日—12日(1月9日报到)将在上海举办"全国汽车行业运输包装技术优化暨包装器具管理"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汽车行业物流包装发展趋势及包装创新;汽车KD包装方法改进及质量、成本控制;汽车整车、散件包装设计改进;汽车零部件包装规划、系统化设计及规范化管理;合适的包装材料与包装器具的选择;工位器具标准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中国汽车行业强劲增长,产销量有望突破320万辆,同比增长37%,将提前3年实现汽车“十五”规划的目标。2003年中国汽车业能否延续2002年的辉煌?哪些因素将会影响汽车行业的运行?又有哪些汽车类的上市公司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将围绕投资者十分关注的这些问题展开分析。一、影响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1.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宏观经济形势是汽车行业的本质性驱动因素.尤其是我国已开始进入汽车私人消费的时代,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将影响居民的购买力以及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