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能过剩”这个话题实际上讨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有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之分。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供给过多而需求不足绝对过剩则表现为需求已经开发得很充分了.但是还是在不断地供给.只有后一种情况才是我理解的“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产能过剩,债务累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在产能过剩和债务累积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放开生产要素市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增加闲暇时间来减少生产增加闲暇消费,通过扶贫化解部分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3.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分析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入手,指出产能过剩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立足于产能过剩.从改革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入手.消除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4.
姜曦  余呈先 《开放导报》2003,(11):38-39
我国当前的经济过剩现象及其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已由短缺经济逐渐进入过剩经济时期.过剩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和阶段性特征.它指的是,在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之后,因企业生产能力大量剩余而导致的市场供应饱和.这种饱和促使市场竞争在更高的层次展开,使得消费需求的满意度提高,它将促使企业间的相互渗透以追求规模效应,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的"过剩经济"在严格意义上只能称之为"相对过剩经济",即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前提下的结构性矛盾的市场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产品交换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加之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以及各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生产脱离需求的约束而自行扩张.同时,固定资本的周转特点与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现实存在着,它们分别担负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和杠杆媒介,所有这些,为相对过剩经济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相对过剩经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相似文献   

5.
徐延辉  张艳 《辽宁经济》1999,(12):48-48
自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连续六年的减速增长,在经济滑坡过程中,商品市场出现价格回落,生产能力过剩,资金市场上利率下调,资金大量闲置。为此,许多人把目前的中国经济称为过剩经济,把中国的市场称为买方市场,甚至认为由于产品过剩而形成的买方市场状态对消费者是一个福音。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经济生活的一种表层理解。首先,中国经济不是过剩经济。尽管有资料显示,在601种主要商品排队中,供求平衡的商品占总数的74.2%,供大于求的商品占25.8%,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许多人因此认为中国经济已从短…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两种绝对的剩余劳动力——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和农业部门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在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中,剩余劳动力只同劳动能力有关。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都有可能发生两种形式的绝对剩余劳动力。第一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会减少物质生产的一般劳动时间。物质生产领域中减少的一  相似文献   

7.
与金融危机前比较,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局部行业、产品过剩转变为全局性过剩。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这一老大难问题需要找找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供给与全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分析为基础,认为当前我国的农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的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为此,作者提出,在今后的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上一定要围绕"种世界上最好的、养世界上最好的"来优化农产品的结构和确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供给与需求之间分析为基础,认为当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格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农业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笔者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重视解决和防范产能过剩问题,要在发展思路和战略上创新,围绕大市场、大产业来勾画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际上,作为一般规律,经济危机的根源一定是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的根源一定是流动性过剩,二者之间又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常常相伴相随。同时,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更是如此。而爆发金融危机则是流动性过剩的集中暴露和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相对过剩经济提前到来和亚洲金融危机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自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适时调整主要经济政策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刺激有效需求,全方位地启动国内市场,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观一年多来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各种政策、方案、措施、舆论宣传及其效果,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并非尽如人意。本文仅从过剩经济与扩大内需相互关系的视角,分析扩大内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过剩经济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90年代以来,伴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短缺经济逐渐为过剩经济所取代,这是大多数人所始…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过剩"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盟 《黑河学刊》2005,(4):80-82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过刺”现象作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典型的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经济领域运行不良的一种最直接的反应。解决大毕业生“过剩”问题,必须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宏观层面,二是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13.
蔡凯 《辽宁经济》1999,(10):33-33
什么是过剩经济?过剩经济不等于富裕,不等于社会不再需要,不等于市场的简单饱和。过剩经济是指一种经济状态:主要特征表现:一是,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经常以更大的规模产生;二是,价格变动已经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相当多的生产经营者被迫在成本以下抛售;三是,供给方的利润普遍被压低到银行利息率以下,但资本已经难以找到更有利的领域可供转移,唯有通过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的方式把其他供给者挤出市场,以维护自身利益;四是,经济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时,在系统外部普遍存在着技术资本力量强大得…  相似文献   

14.
何鹏 《北方经济》2007,(2):74-75
众所周知,企业在生产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资本、劳动是投入的主要生产要素,在这两个要素中,资本和劳动的稀缺性与丰富程度则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却相对过剩,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国家农调队的农村劳动力专项年度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0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由8315万人增长到1134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0.9%,总体上转移速度较快,2002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9400万人,比2001年增加约470万人,到2003年末,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比上年增加490万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但是从2004年起至今,我国却多次发生了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前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结构性过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在北京发布《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在本文中,笔者从出口以及内需方面对我国纺织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纺织业已经产能过剩的局面。然后对产能过剩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纺织产业抑制产能过剩的措施,从而使我国产业竞争力水平得以提高,使纺织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健康的买方市场,而是属于以卖难为特征的不景气市场。这种不景气市场既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即内需不足;又表现为加工业过剩,即非制度性的生产过剩。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矛盾。文章最后提出治理不景气市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过剩经济运行,在历史发展史上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过剩类型,过剩经济具有时段性,即存在过剩经济期。经济的持续发展,总是在过剩经济期过后产生新一轮过剩经济期。过剩经济是从国内产生并向国外转移,过剩经济的全球化是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9.
段炳德 《新财经》2007,(12):46-46
当前,中国在能源、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方面全面紧缺,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又存在劳动力、资本、产品和产能的四大过剩。有人说,过剩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健康,其实,中国劳动力和资本过剩不但不是坏事,还是大大的利好。厘清其中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找到宏观经济的症结及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增长平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增幅继续升高,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大幅上升,中国经济运行中也同时凸现出一个新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所谓“经济过剩”现象。一时间在中国,“商品过剩”、“产能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外汇过剩”,甚至“大学生过剩”等舆论四起,加上早已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使经济界、理论界普遍感到莫衷一是,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究竟怎么了”的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