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基于我国平均法定准备金制度,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上分析了常备借贷便利与央行逆回购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由不同期限,按其投放数量作为权重得出的逆回购加权利率的上升,会对货币市场利率产生正效应的影响;(2)银行局部流动性水平与开展逆回购操作概率的变化,使常备借贷便利与逆回购加权利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3)逆回购加权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在50%左右,常备借贷便利的影响弱于逆回购,但随着常备借贷便利申请数量的上升,其影响不断增强;(4)与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相比,隔夜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最顺畅,因此可作为央行利率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2.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挽救经济于衰退之中,各国政府不得不启用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启用至今已近十年,其是否达到稳定市场、定向调控、改善经济结构、重点扶持薄弱产业的效果,还待检验。基于2013-2021年我国719家中小板企业财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水平的影响及不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差异,进一步检验创新型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是否因中小企业的性质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央行实施创新型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水平;不同类型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侧重点存在差异,常备借贷便利的总量调控效果明显,中期借贷便利的结构优化功能更加显著;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不同股权性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水平影响均存在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提振经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各国纷纷推出各类非常规货币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央行创新地推行了定向降准、常备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2015,(49)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亟需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的政策工具。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央行推出了一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且开始有意构建利率走廊。本文拟对我国新推出的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做一个简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内涵,具体分析我国近期使用过的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新增常备借贷便利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从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两个方面探讨了政策实施效果:有利于调节市场流动性供给,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从而防范金融风险。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提出了央行应加强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创新使用,长期稳定发展常备借贷便利政策,并注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时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本文以非经常性损益为盈余管理代理变量,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8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政策选择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通过增加非经常性损益来抵消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冲击;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相对于国有和非ST类上市公司,民营企业、ST类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交叉上市有效地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央行调整贷款利率时,不同治理结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别。另外,货币政策工具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作用不同: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的调整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央行推出了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本文通过研究该工具创设的背景、目的及其特点,分析PSL对融资成本以及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并与英国的再贷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工具具有降低融资成本、引导中长期利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2015,(12)
201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首次正式公布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的货币政策工具,该政策工具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政策工具到底是如何调节市场货币的,其传导应用机制是如何的,都是一个个问号。如今,一年半过去了,2014年9月,央行继续向五大国有银行投入了5000亿的SLF,到底SLF的实施效果如何,本文将从SLF产生的背景、理论知识、SLF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中的应用以及SLF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这几方面来分析常备借贷便利该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升考验了银行内部评级的有效性.本文利用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对2008-2013年间贷款迁徒率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风险偏好既定条件下,正常、关注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显著受到贷款增长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期限等因素的影响,但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贷款迁徙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对此,银行应继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强化信贷投放政策的一致性,改善信贷资金来源结构,恰当设计贷款期限,有效遏制贷款迁徙.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控基础货币和利率。公开市场业务近年来也已成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当今我国面临着流动性过剩、外汇占款迅猛增长、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因此研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率尤为必要。鉴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并加强管理防范,本文选取了从2009年到2013年间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相关指标,考察公开市场操作在引导市场利率、满足商业银行资金需求、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等方面的效果。并通过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阻碍公开市场业务有效发挥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调控手段。资产负债种类结构和负债期限结构也不合理。要加快商业银行的建设步伐,使银行业向市场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今商业银行表外贷款业务现状进行了仔细分析,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贷款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表外带宽对不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缺乏对称性。在现今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指导下,表外贷款等各种业务也加快了扩张速度,业务扩张的同时也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现今扩张性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但是表外贷款等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本文以此为论点,在探讨后提出了货币政策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思想构建了植入货币政策立场的信贷传导微观模型,运用"文本挖掘法"设计了货币政策立场指数,结合2001-2012年3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与面板分位数回归考察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并放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2)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立场冲击的响应最为显著,大型商业银行紧随其后,城市商业银行最迟钝。因此,货币当局应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综合研判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总量影响与结构影响,提高调控的前瞻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对16家上市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银行如何对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做出反馈并调整其承担风险的程度.研究表明,基于我国银行体系银行风险主动化和个体风险系统化的发展趋势,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且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对信贷投放总量以及社会总产出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风险定价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效应、杠杆效应,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重要作用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向商业银行释放出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因而每次央行每次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时,资本市场中的核心部分股市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基于以上认识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股市需求的影响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央行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民营企业更加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只能进行民间融资,于是,民间借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不利影响也在日渐凸显出来,尤其是温州发生的民间借贷危机、“吴英案”以及轰动全国的内蒙古“万亩大造林”等案件的曝光,更加引起社会对民间借贷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探析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在当前的货币政策下,进一步规范引导民间借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涵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内容的度量模型,该模型由财务实力、管理实力、社会实力三个因子组成,然后基于该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各因子对贷款定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信用实力越强,贷款定价越优惠,同时,信用实力对缓释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缓释工具对贷款定价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影响贷款定价的调节变量。最后基于研究成果对商业银行如何应用模型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与企业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晨 《商业研究》2011,(8):144-149
通过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贷款利率与企业财务风险、公司治理状况等因素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已具有根据企业风险进行差别化贷款定价的能力,但影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定价的因素差异较大。研究还发现货币政策对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定价都具有显著影响,而企业资产规模、银行类型只对中长期贷款定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国际组织积极探索新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工具,并建立起宏观审慎调控框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时间结构管理是宏观审慎调控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A股上市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时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存在期限错配加剧、股份制银行短期负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监管、增强商业银行自我资产负债时间结构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数据,就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发现只有抵押贷款和非抵押贷款的风险溢价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的风险溢价显著小于抵押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似乎对更高质量的风险缓释工具执行了较高的贷款利率,表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其贷款风险定价中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与反映。我国商业银行对抵押等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的漠视,是与其特定的风险定价与激励机制有关;同时,基于供应链小企业融资中的过程控制等结构化设计等,讨论了如何降低抵押贷款风险溢价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