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前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位因素与国别风险会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文章通过构建投资引力模型,对中国企业在6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经济自由度显著正相关,与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东道国的腐败控制程度显著负相关,劳动力自由度、社会局势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无显著相关性。与此同时,文章通过因子分析对沿线国家的国别风险进行评级,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的地的选择与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采用文献综述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得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产生了替代效应的结论,随着对沿线国家投资量的加大,海外子公司不断利用当地优势,与母国公司形成行业竞争,使得母国企业出口规模缩小,逐步产生就业替代现象.因此我们在对沿线国... 相似文献
6.
8.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区分沿线国家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出口方面看,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在南亚地区、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互补效应,但在西亚地区、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出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从进口方面看,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替代效应,在西亚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互补效应,但在东南亚地区和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进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基于此,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应注重与不同国家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共赢。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7,(11)
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经贸合作也在不断加深。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我国应如何在更好地"走出去"的同时,使自身经济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文章以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效应为切入点,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为"一带一路"发展实施提供具体的政策性建议。为了探究所选课题,文章选取了"一带一路"沿线14个主要国家2010年至2014年五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由此可知,我国应当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为我国贸易增长、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个维度,分析财政透明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地区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而周边邻近地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对本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具有较为强烈的阻碍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空间滞后和路径依赖;财政透明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三大区域财政透明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与高透明度和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城市相比,低透明度和低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城市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较大。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投资营商环境,同时,地方政府之间还应加强互动与合作,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促进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对外合作共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运用产业转移评估模型、产业转移吸引力评估模型,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承接力与吸引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研究表明:①2012—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基尼系数由0.198降为0.185,表明沿线各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差异有所减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Moran's I的均值为0.367,表明产业承接力空间集聚态势明显;②2012—2016年沿线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吸引力有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大致符合距离衰减定律,基尼系数在0.756附近上下浮动,表明沿线各国产业转移吸引力的差异态势大致不变且区域差异仍然较大,Moran's I的均值为0.126,表明空间集聚态势较弱;③将承接力与吸引力划分为7种组合类型,并基于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相似度以及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分布,提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2.
14.
1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转型给中国承担新使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特征,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OFDI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增长机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该绿色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且对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组国家。 相似文献
16.
采用CRITIC-TOPSIS方法评价分析2015—2020年山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直接投资风险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15—2020年,山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风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西亚中东地区直接投资风险最低,东南亚次之,南亚地区最高;2020年,山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面临的经济风险最高,政治风险次之,南亚地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最高,中亚地区金融风险最突出,东南亚地区商业环境风险较高。最后,从政府、企业层面提出防范风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分整体、区域和产品结构分别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但是对不同收入国家的不同贸易结构影响效应不同,存在着创造和替代双重效应;同时互联网普及率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选取中国对东盟各国2003—201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等相关数据,应用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方法,借助空间误差和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水平及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结论是:各变量的系数多为显著,中国的投资会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第三国的互补效应;东道国的市场潜力和劳动力工资水平与投资存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东道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会促进中国对其的投资。据此,文章提出确定区域聚集点,以东道国的不同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选择投资区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全球投资追踪(CGIT)数据库,本文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提高沿线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可以改善其内部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研究表明,低收入国家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更多,国有企业、基础设施行业、跨国并购模式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包容性增长效应更大,并且"一带一路"倡议明显增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沿线国家包容性增长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高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