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利用反事实推理法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探讨经济"脱实向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脱实就虚"通过挤出企业实物资本投资和削减实体企业利润两条途径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表现出抑制作用,该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是可靠的。扩展性分析发现经济"脱实向虚"对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大于一般贸易企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高融资约束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大于低融资约束行业。通过异质性企业的检验结果发现经济"脱实向虚"对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劳动力成本上升视角来剖释企业"脱实向虚"的驱动因素,并利用2007-2018年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脱实向虚"产生了驱动效应;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实体企业增加了金融资产持有规模,金融渠道盈利比重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金融化的驱动效应在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和内部盈利压力更大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而研发投入有助于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基于企业实业业绩和实业投资两个角度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涨引发的实业业绩下滑是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中介渠道。结论表明,要重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脱实向虚"的驱动效应,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并从效率层面提高实业投资的长期回报。  相似文献   

3.
4.
投机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会对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了地域投机文化与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经营所在地的投机文化氛围越浓厚,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机制检验表明,增加代理成本和提升管理层过度自信水平是地域投机文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培育良好的地区法制环境、提高外部监督水平以及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有效削弱投机文化对企业金融化造成的负面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治理我国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提供了新思路,也从侧面揭示了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对企业资源配置决策的重要性,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引领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市场竞争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主要发挥"掠夺"效应,助推了中国企业的"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市场竞争通过增强企业跨市场套利动机,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随着融资成本的提升而加剧。最后,考虑企业类型的异质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中更明显;考虑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直接融资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较慢地区更突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检验了控股股东经济属性对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影响,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依赖于制衡股东的类型以及股东关联性而发生变化。以沪深两市2012-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实体控股股东所在的企业,虚拟控股股东所在企业的资本投资更有可能"脱实向虚"。当虚拟经济体作为制衡股东时,虚拟控股股东与企业资本投资"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更显著。当制衡股东与虚拟控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时,虚拟控股股东与企业资本投资"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随着虚拟资产的膨胀化发展以及实体制造业的持续低迷,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愈发严重,各界对其"脱虚向实"充满期待。通过构建时变参数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分析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经济时期对宏观经济中的产出、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水平的时变性冲击效应,研究表明:中国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对产出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平稳时期对产出具有"挤出效应",其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膨胀化发展使虚、实经济逐渐"背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仍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作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平稳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抑制作用,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市场总需求以及货币流动性发生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根源在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均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冲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更加抑制了就业水平。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平稳期,经济"脱实向虚"对宏观经济各指标均产生不利影响,协调好虚、实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更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深层次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3~2013年我国匹配后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制造业企业OFDI对国内就业、 投资和产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国内制造业企业快速OFDI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对异质性企业投资动机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市场寻求型企业OFDI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和产出,但同时挤出了国内投资;生产资源寻求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OFDI带来了国内"产业空心化";战略资源寻求型企业OFDI对国内就业具有替代作用,短期不利于国内投资和产出,长期促进国内投资和产出.  相似文献   

9.
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研究使用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省级高新区升级对制造业企业TFP的影响和机制。主要发现:第一,省级高新区升级后,制造业企业TFP平均增加约5.20%;第二,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减税效应是省级高新区升级提升制造业企业TFP水平的重要机制;第三,相对于低效率的制造业企业,省级高新区升级对中、高效率制造业企业TFP的促进效应更加突出。政府可借助"以升代建"的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和管理理念的进步,"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断被提出,它要求企业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和高效经营,最终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我国重点战略产业,了解其企业生存状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该产业境内上市企业(以下简称"信息技术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进行时序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信息技术上市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盈利水平下降、"脱实向虚"、债务压力大以及创新不足四大隐患,该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倾向性匹配方法为2003-2008年1273家进行OFDI的制造业企业找到可供比较的样本数据,采用倍差法实证检验OFDI给母公司带来的规模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出口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在OFDI快速发展时期尚未出现总量去制造业,总体上表现出通过商贸服务型OFDI加强出口,带动国内生产、投资和就业的主要投资模式。基于投资动机的进一步考察发现,存在结构性去制造业,当地生产型OFDI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投向中低收入国家的OFDI对出口、投资具有替代作用;投向高收入国家的技术研发型OFDI对母公司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企业国际化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OFDI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实施途径。本文借助我国OFDI数据,贸易数据和三次产业就业变化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OFDI对促进出口和产业升级总体上具有正面影响,但资源寻求型OFDI影响较大,技术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OFDI的影响相对较低,这对我国制定OFDI政策的方向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召贤 《现代商业》2022,(1):123-125
我国上市实体企业普遍存在"脱实向虚"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从产权性质视角研究企业金融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投入负相关,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国企与非国企,国企样本中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和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实体企业更加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不能只停留在购买国外技术上,有能力的企业应选择若干关键技术进行突破,进而建立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供需宏观层面、产业中观层面、企业微观层面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需求方面主要包括消费、投资、出口;供给方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进步、进口供给。产业方面主要包括边际产业转移、产业关联、产业竞争。企业方面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可以说我国现在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际竞争上并不具备优势,甚至很多技术具有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从总体来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状况与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有着重要的关联。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成长起来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对比发达国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一流国际装备制造业企业,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代工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向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是可行途径之一。阐述我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状,发现存在跨国公司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两种类型,并研析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后低成本优势减弱、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三个方面,并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后采取GVC和NVC双向嵌入结合的路径或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杨兴全  杨征 《财经论丛》2022,(12):59-69
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中国A股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队”长期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队”持股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降低经营风险和缓解融资约束的风控促融路径、减少管理费用和抑制盈余管理的治理优化路径,均为“国家队”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为证金系持股企业、国有企业或者处于较差制度环境的地区时,“国家队”持股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效应更加显著。此外,“国家队”在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同时,能积极引导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显著促进主业投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19.
陈彤 《商业时代》2012,(25):118-119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的基本载体,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国制造业的发展绩效受众多因素影响。基于产业关联理论,本文构造了后向关联综合系数;结合SCP理论与面板模型,分析了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后向产业关联对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充分运用两者的后向关联可成为改善制造业绩效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地震不仅使中国部分地区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也加速了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日前,日本目前最大的汽车制动系统原厂供应商ADVICS株式会社,宣布成立ADVICS汽车制动系统中国研发中心。几乎同一时间,日本最大通信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