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化桥 《资本市场》2013,(12):120-122
什么叫"影子银行"?标准普尔的定义被广为接受: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都是"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典当等。  相似文献   

2.
3.
影子银行是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变化的催化剂,受到全球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金融科技增长对中国委托贷款规模增量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样为国民经济的结构性优化提供了臂助.文章基于2013-2018年间省际经验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委托贷款规模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便在控制了其他潜在可能影响影子银行规模的诸多因素的前提下.融资隐蔽性为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而银行急切凭借金融创新机制舒缓经营压力的做法同样可能催生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测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FSIC)。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影子银行业务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压力上升时,相较于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与两类银行对影子银行这一风险业务的调整有关。当金融压力上升时,国有银行会显著减少影子银行业务,而非国有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会减少。本文提出了国有银行的双重职能这一观点来解释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而其有效监管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隐性担保和高杠杆两大特征,构建影子银行业务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决策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存在隐性担保的影子银行偏好具有高杠杆特征的信贷限制项目,若引入杠杆率约束,则存在有效的监管干预策略,即当满足监管干预条件时,监管机构能甄别出影子银行的投资项目,可通过调节杠杆率监管区间引导影子银行的投资偏好;当干预条件未满足时,监管机构的干预策略无效。为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需加强治理,由泛化的分业监管转为针对经营业务的功能监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根据现金流信号对已存续的隐性担保产品进行严格的杠杆率区间监管;对风险级别不同的项目,需设定不同的投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比较了FSB和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这两种框架都从机构和活动两个角度来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对于"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FSB和美国观点较为一致,主要对与短期融资相关的风险进行监管。对于影子银行机构的监管,FSB提出根据影子银行的部门进行监管,而美国注重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文章分析了两种框架的特点,并提出了对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影子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上尧  王胜 《经济研究》2021,56(7):78-95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历了一段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在近十年内也增长了接近十倍,这是否暗示着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着足以引致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理解与测算上述风险,本文构建了可以刻画中国影子银行结构与挤兑危机事件的DSGE模型。基于估计后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冲击历史方差分解方法考察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结合非线性的银行危机模拟方法测算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以及检验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风险防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部门间的金融创新冲击是导致影子银行迅猛发展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的根本原因;在上述冲击驱动下,中国从2007年开始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于2011年与2013年到达峰值,分别对应了两次"钱荒"事件。随着2014年影子银行监管的不断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迅速下降,并在2017年降至较低水平。本文反事实的政策模拟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影子银行监管在风险管控方面的效力,但监管政策的实施会导致资源错配、降低长期产出水平。本文基于实际数据的反事实测算结果显示,在上述历史峰值时点,监管政策每降低10%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导致长期产出减少0.1...  相似文献   

9.
高旗胜 《当代经济》2016,(12):44-46
影子银行系统在美国主要是指具体的信用中介体系,是指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全面性的金融风险的中介活动体系.在影子银行最初的发展阶段,引导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美国以及全球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都是极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脆弱性也给使金融系统的发展极不稳定,随着影子银行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作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分别体现在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不断更新,有利于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创新;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对金融体系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性,给金融机构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脱缰似的发展助推并加剧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监管机构越发重视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首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界定,继而从融资方的需求、投资方的供给以及投融资中介的配合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兴起之表面原因,进而在探讨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兴起之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的利率管制以及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真空等金融体制方面的弊端,最后提出为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主要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较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特点和风险。其次界定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行模式和风险。从中国各类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来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体风险可控,结构上有风险暴露隐患。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结构较为简单,同属银行表外业务,其风险与银行信贷相当。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风险。信托贷款中信政合作、基建信托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托违约风险较大。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典型金融机构的规模较小。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逐渐成为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价格竞争的主要空间,明晰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价格竞争策略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责问题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商业银行价格竞争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探究中小银行与国有银行竞争策略的演化轨迹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在价格竞争视角下,异质性银行竞争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博弈双方的利益均衡来实现的;提高中小银行软信息分析能力和贷款市场竞争,能够促进中小银行与国有银行实现动态博弈均衡,推动博弈稳定策略向兼顾自主定价与低利率的理想区间转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解决融资贵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影子银行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猛。通过对影子银行概念及范畴的描述,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中国影子银行所具有的不受监管、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不透明性、体制性和无资产证券化过程等特点,并结合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在发挥影子银行信息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及执行契约的动力机制优势的前提下,寻求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外汇储备过快增加造成的。解决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以及金融市场政策等方面应该协调配合,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6.
王虹 《时代经贸》2012,(14):199-200
农村合作银行承载着双重功能,既有国家的政策性、合作性的功能,又有商业化经营的目标。涉农贷款是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的主体,对农业经济、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广西A农村合作银行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和涉农贷款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从涉农贷款角度提出了农村合作银行内外效率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具有经济合理性,满足了一些难以在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同时也给资金供给方提供了在传统银行体系存款之外的一个新的、收益率更高的决策选择.资金的更好配置使得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子银行体系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是,难以监管、风险较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资金供给正当权益的保障.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从房地产金融属性的视角,对房地产金融支持的放大功能、抵押担保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和房地产的金融衍生三个方面的金融属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发展引发的"影子银行"形成机制进行了客观的论述,指出了"影子银行"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蕴藏的金融风险。并对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房地产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从房地产金融发展战略、政策性房地产金融、金融创新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房地产金融与产业金融的协调以及逆周期监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框架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银行)的无限期动态新凯恩斯模型,并在该框架之下引入内生资产泡沫。在理论视角下,本文将银行资产端所包含的资产泡沫简称为银行泡沫,并构建了“加速—缓冲—挤出”分析框架,用以刻画银行泡沫波动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传导效果和对应的理论机制。加速机制是指银行泡沫会通过资产负债表的传导,致使金融系统放大经济波动;缓冲机制是指银行泡沫会降低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挤出机制则是指银行泡沫会挤出银行对于生产资本的配置,导致宏观经济“脱实向虚”。宏观调控政策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通过调节资金成本和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应对资产泡沫。基于参数校准和贝叶斯估计的定量分析表明,当银行泡沫的加速和缓冲机制占主导时,逆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有效维护经济金融系统稳定,实现“防风险”和“稳经济”的双重政策目标,且两类政策间的有效协作与配合能更大幅度地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当挤出机制占主导时,最优政策组合则需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波动来源进行调整,进而在“防风险”和“稳经济”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