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以期厘清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上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能够为乡村振兴增加新的动能。(2)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能够改变乡村原有产业结构和传统发展模式,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从而实现乡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目标。(3)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效应,东北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规模较小而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优化返乡创业外部环境、健全帮扶政策、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地制定返乡创业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贺  马丽娟 《经济纵横》2023,(3):112-119
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力资本出现积累迟滞、增量流失、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多重困境,乡村振兴面临较大的人力资本缺口。推动城市人力资本向农村流动是化解农村人力资本缺口的重要路径。对此,需要从顶层政策设计高度,完善畅通人力资本回流的体制机制,构建贯通人力资本流向农村的全域、全流程政策框架体系,探索推动人力资本流向农村的最优路径,确保人力资本“流得进、有业成、留得住、能沉淀”,实现农村人力资本从“外生”向“内生”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4.
5.
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撂荒现象与工业化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改革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土地流转作为“三权分置”的重要举措,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基于陕西省Q县的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在实践中仍面临流转不规范、土地分散化及基层党组织职能发挥不到位等现实困境,进而影响“三权分置”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提出通过加强过程监管,规范土地流转的价格及程序;畅通信息渠道,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等实践路径,以期盘活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选取城镇化速度较快、从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黔中经济强县、具代表性的贵州省织金县为案例地,基于人口和土地两个方面的5年间城镇化数据,从村—镇—县三级地域研究回流农民工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县域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①回流农民工是县域城镇化的主体,现阶段具有回城回镇难回村的特点,且存在诸如"中青离家老后回"等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性特征。②回流农民工对县域城镇化过程有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县城大城区和乡镇小镇区的空间外溢效应以及不同乡镇的差异性空间效应,充分反映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过程,是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县域回流农民工的就地就近城镇化。③行政驱动型、交通驱动型和产业驱动型是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农民工回流与县域城镇化空间效应的三种外溢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喆  肖锐锋 《经济师》2022,(3):108-10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热议话题。而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载体、新机会。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首先概述衡阳市电商助力农村经济的现状,随后从五个方面剖析衡阳市电商助力农村经济的不足,最后提出衡阳市电商助力农村经济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逐步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乡村振兴不仅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还要留得住青年人才。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而且还能将先进的思想、技术带到农村,革新农村产业模式,并在基层实践中锻炼自我,发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从政府、高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教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就目前来看,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存在教育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城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结构不合理、家庭教育落后等突出问题。为了完成乡村全面振兴,建成现代化农村,必须发展好农村教育。因此,必须在在国家大政方针引导下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拨款,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打造优质的教师队伍,改变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办农村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生活垃圾三方面,其主要问题在于主体责任缺失、执行不力、生态治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内容、治理主体及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主要污染源的治理方式、治理主体参与方式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迁移模式对农民工重构人际网络的影响。迁移意愿在迁移模式影响人际网络的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迁移距离和迁移规模对两个阶段人际网络都产生负影响,迁移时间对两个阶段人际网络都产生正影响;农民工在初级人际网络建立阶段群体差异不大,呈现"内卷性"群体特征,迁移距离和迁移时间都不显著,而在新型人际网络构建阶段群体差异显现,三种迁移模式均显著,构成新型人际网络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等显著影响人际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区域发展非均衡的主要体现。作为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城乡金融差距的作用应当值得关注。对城乡金融发展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分解研究,使用全国数据对中国城乡金融发展的总体差距进行衡量,进而使用省际数据对城乡金融发展差距的省际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农村“知识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要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必须从农村义务教育抓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采取“中央统筹、分级管理、以国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县为主”则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4.
农村拥有丰富的资源。若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构筑农产品、生物质能源的产业链,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建立起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不同性质的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探寻了国有企业低效率资源配置的原因,最后对提高我国公有性资本配置效率及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福建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闽东南的高速发展,闽西北的相对发展滞后.针对福建各地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当前闽东南沿海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是企业的一种理性选择.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间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模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除了传统意义的二元结构,在垄断行业与市场竞争行业、计划经济改制的国有企业与完全市场竞争企业及由教育资源分享不公引起的劳动力异质问题上,均有以隐性形式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二元性外延的拓展根源于经济活动中公有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并且一经占有,个体理性的本位效率偏好与集体行动的公平目标必然出现一定的背离.二元性的存在不仅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使效率原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福建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职业选择、就业单位变更频率、务工动因及满意程度,以及农民工未来就业意愿、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系统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科技资源配置行为进行了定义,对科技资源配置结果,即效率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整合;从主体、客体和配置力3个方面,对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进行了高度概括;从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对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六大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能够为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郑季良 《技术经济》2020,39(10):38-44
制造企业的内部资源有效配置是关系到转型升级成效的内在问题,但资源配置的组态如何影响转型升级成效尚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文章将企业的资源要素分为研发投入、人才水平、发展潜力以及客户集中度四个方面,将企业规模设为调节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31家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资源配置的四种有效组态形式为:高抗风险型、高创新投入型、高市场地位型以及紧密客户关系型。研究结论证实了转型升级资源配置组态效应的客观存在,既丰富了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及方法,也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有效性分析提供了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