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绘就的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幅壮美画卷.一百年来,党推动城乡关系从分离走向融合,创造了伟大的成就,开辟了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中国特色城镇...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工作方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调适修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深化成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等阶段,沉淀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调查方法论,积累了遵循对立统一、辩证分析的基本原则,坚持眼光向下、深植群众的工作取向,保持科学调查、秉轴持钧的工作方法等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系统回顾党的农村调查伟大实践,深刻总结党的基本经验和工作方法,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在延安时期,党的事业总体平稳,回顾这一时期的重要实践和重大理论创新,对于理解"十个坚持"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理论从实践中来,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信,同时需要展示自信;发展进程中需要抓住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2007—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银企和政企关系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上市企业表现出明显的融资约束问题。银企关系和政企关系都可以缓解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2)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整体上要低于非国有企业。银企关系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融资约束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缓解程度不一致,它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程度要低于非国有企业;政企关系可以降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但较不能显著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相似文献   

6.
分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础性经济思想.本文梳理了党百年分配思想演进的历程,阐释了其演进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之道,在指导分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分配思想体系.服从与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是党的国家治理思想中的重要构成,对于指导财政实现职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百年来党的财政思想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完善确立、适应改革到走向现代的伟大历程,彰显出坚定捍卫民生立场、有机结合财政发展和收支平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激发财政活力以及推进改革创新的伟大优势.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百年演进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指引出伟大方向,要在财政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财政发展和收支平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维护中央和地方财政活力、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建国后政企关系发展历程的研究,判断政企关系的走势,并分析当前形势下政企关系不和谐的几种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期出解决思路--创建服务型政府,并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10.
政府规制出现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规制的对象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或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密切联系实际,具有高度的实践能动性特征,其真理性直接体现为可检验的行动成效,即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果,理论见之于实践,实践哺育着理论.全世界很少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直接肩负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使命、全方位投入经济发展实践、具有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积淀、发挥引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从过去执著地向往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以来赞同和坚持市场经济的转变,体现了极大的理论勇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在实践中取得实效,而且更具根本性和深刻性的是,这一巨大转变深得民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术基础从计划经济的范式思维,彻底转向了市场经济的范式思维.冲破既有经济学范式的思维约束,确认和践行中国经济多种成分并存、多元一体发展的方向.在非同质国家间和非匀质规则空域格局中,进行规则衔接和实现公平的自由贸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对世界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思想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制度始终关乎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按照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四个节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萌芽、探索、改革与深化改革四个阶段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逻辑包括始终贯彻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渐进式推进、实现土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重视土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而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协调整体推进、改革重心从以所有权为中心转向利用权为中心、土地功能从注重生存保障转向发挥财产功能、土地制度改革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探索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稳定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主线,是认识党领导与参与金融治理活动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治理的史料梳理,考察了党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这一历史经验和治理逻辑进行学理化研究,形成了一个三元关系分析框架.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治理,在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从个体化、分散化向集体化、规模化乃至集成化转变的同时,实现了安全观从政党安全、主权安全向经济安全乃至总体国家安全的发展深化.(2)对发展和安全认识的深化,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导向、战略目标导向和核心利益导向所带来的战略定力优势、调控能力优势和政治动员能力优势.党的领导是在明晰政府和市场两大主体权能边界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期战略领导,具有独特的治理优势.(3)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治理优势又通过两条权能路径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即党的战略定力优势保证了政府决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权能调控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优势又使得党能够在政府和市场间发挥利益引导和平衡作用.文章对于认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感到这种影响.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目标实现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相对位置?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给予很好地准确回答.本文研究而得出:中国共产党百年目标实现时,中国的小康社会的世界坐标是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本文以此为基础构造了小康社会达标率,此指标不仅可用于纵向测度历年中国小康建设的动态历史进程,还可以动态测量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否达到小康水平并进行国际比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标准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意义在于,可以把小康社会由中国独有概念推广为全球共同认可的概念,由中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6.
军民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富国强军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梳理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关系从萌芽阶段上升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5次历史性飞跃,将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领地位,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发挥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新发展格局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要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城乡关系调整的历程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为当时的革命战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基本经验:(1)坚持为政治服务;(2)坚持以人为本;(3)坚持与时俱进;(4)坚持科学决策;(5)坚持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19.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1921年7月1日到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和成熟,整整走过80年的光辉历程,这80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苦磨炼,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8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下,哟过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与持续不懈的艰苦努力,中国经济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巨变,从而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奠定了深刻、扎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