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玉娇案虽然初有结论,但依然被人们议论纷纷,这不,《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说“这原本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一个连股级都算不上的基层干部,跟官员这个符号有多大关连”?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信息》2009,(6):86-87
虽然中国过热的经济增长开始有了暂时的停顿甚至减速,但这个“冬天”最寒冷的日子还没有到来。《华为的冬天》我们并不陌生,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预言,警示我们时刻要居安思危,更要居危思进。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 1956年第4期上刊出了江诗永同志的“论商业利润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一文。关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由于过去没有展开过充分的讨论,经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意见是很不一致的,迄今还没有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江诗永同志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的看法,这是值得欢迎的。但是,虽然江诗永同志认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已经全部解决了问题,已经把“万事万物都安排在最善世界的最善处”,我个人却对这个问题仍持有  相似文献   

4.
何畏同志的文章“农村实行供始制的伟大意义”(载“经济研究”1958年第11期),是在农村开始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时发表的,文章肯定了这个制度,并就这个制度对生产的影响作了正确的估价。这些都是对的。但我读后也觉得文章中有些观点很成问题。其中主要的是他认为:(一)实行供给制使得贫  相似文献   

5.
厉以宁: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樊纲:怕的是过热后长期变冷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现象?两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从现实看,目前不存在过热现象;樊纲则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过热的趋势,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抑制。两位经济学家是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相似文献   

6.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 今年3月北京“两会”结束时,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不亚于去年的“非典”!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过热了,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根本就没有过热,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局部过热。至4月份,一部分地区的投资,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7.
<正> “关系学”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是一直在用的,而且用得还很广。这个名词我想使用到现在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谁发明,谁第一次使用,恐怕就很难考证清楚了。这个名词在它出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当作一个贬义词使用。在人们看到某些人通过某种自己认为不那么正当的关系来“解决某种问题”的时候,就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搞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工业、投资、进出口、贷款几项指标的高幅增长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经济学界的关注,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一时成为热点话题。观点一:中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的时机,热得还不够,从全局看,经济没有过热,局部地区发展快,不是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反应。中国目前这个阶段如果GDP的增长达不到9%~10%,就抵挡不住新增人口的压力,只有经济增长速度高,吸收的就业才多,就业转移的人口应该大于农村新增人口,但现在是相反的。投资银行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也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疲软,失业人口居高不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我想先对当前形势发表一些看法。美联储和财政部最近实行的措施会不会“失败”还不清楚。7000亿美元的计划还没有试行,很难在这个时候做判断,并且,财政部在款项的使用方式上似乎还要做些调整。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最近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我很赞同,他认为美联储和财政部有足够的工具来终结这场金融恐慌,并让银行投资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级差地租,意见很不一致。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级差地租”;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级差地租,但是存在“级差收入”;我认为应该大胆地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级差地租,但是存在“级差收入”;我认为应该大胆地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级差地租,并且要合理地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合理地分配级差地租,这无论是在理论上或者是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有些专家学者在谈论一些敏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过分“坦率”和与众不同,张瑾在《经济参考报》撰文认为专家学者发表见解也须慎重。文章说,在一次期货研讨会上,许多与会者认为当初期货起步时所应具备的条件不够成熟,因而赋予其“早产儿”的遗憾称谓。但一位极具声望的经济学家则持“期货不是‘早产儿’,而是突击队”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我国严格规范期货市场、建立健全市场法规法则时期,显得有些偏激。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较多,国家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约束不无道理。某位专家提出房地产市场根本谈不上“过热”,还应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对赵家祥和成保良同志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成保良同志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不同意赵家祥同志的观点 ,但是他们二人都认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用来指称未来社会的用语 ,在内涵上并没有差别。他们都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 ,是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但是实际上 ,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概念上一直是有区分的 ,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说法的也不是列宁 ,恩格斯早就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社会”一词了。  相似文献   

1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年第5期发表了朱延福同志《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的社会化是同一概念吗?》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对文中关于生产的社会化概念的理解,有些不同看法。简述如下,敬请教正。生产的社会化又称作社会化生产。作者的文章虽然不是专门谈论此问题,但在论证生产社会化时指出,“生产由分散独立进行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共同进行的大规模生产,生产工具也变为只能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工具”。我认为,这种把生产的社会化仅仅理解为“集中”(从空间上看)、“共同”(从时间上看)和“大规模”(从生产工具的使用上看)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五)从十二大前夕到现在在写了这两篇比较大的文章之后,可以说我对社会主义经济效果学要讲的话基本上都讲了。但是有一件事发生了,它对于我去建立这个学科来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十二大前夕,当时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开始使用“经济效益”这个名词,而不象过去那样在文件上使用“经济效果”这个名称。我过去使用的一直是“经济效果”这个名称,现在我感到有必要在究竟使用“经济效果”还是使用“经济效  相似文献   

15.
其实,每个人有时都是行为古怪的人,毕竟,谁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超负荷和过度压力。不过,管理者的“古怪倾向”行为极具破坏性,甚至会抹杀你作为领导者的其它全部优势。某培训咨询公司销售部经理西宇灰头土脸地走出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刚才不容置疑的语气还在耳边回想“我觉得你不适合做这个部门的经理,公司要求你调到行政部。”西宇对这个“不适合”感到莫名其妙的同时,也有些委屈。  相似文献   

16.
<正> 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后,党和政府的文献与文章中开始使用经济效益一词,这就引起了它和原来党和政府文献中和文章中所使用的“经济效果”一词的含义是否相同,如不相同,关系又如何等问题的种种讨论。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我想提出标题上所写的这样一个建议,现将我的意见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对赵家祥和成保良同志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成保良同志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不同意赵家祥同志的观点,但是他们二人都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用来指称未来社会的用语,在内涵上并没有差别。他们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但是实际上,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概念上一直是有区分的,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说法的也不是列宁,恩格斯早就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社会”一词了。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立群研究员日前指出,虽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走弱、外需减少、国内消费和企业投资放缓等困难,但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了中国经济将较快升温,升温之后应预防新一轮的经济“偏热”或“过热”。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收入“超额分配”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它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近年来,虽然经济理论界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下面从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的统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过热,主要原因在体制改革进程暂缓,总趋势不会倒退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祁在香港讲学后返回北京途中,在广州作短暂停留,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就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热门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谈话首先从如何评价去年的经济形势说起。最近经济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去年的工业增长不存在“超高速”。记者问董教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