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不完全统计,楚雄市2008年底,农村劳动力返乡人数达2886人,其中省外返乡2068人,省内返乡818人,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壮大,我市对近年来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该报告。  相似文献   

2.
3.
4.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效:自2004年至今新增转移8951人,新增劳务收入4000多万元,全县年劳务收入已达10975万元,并呈现“三主体”、“五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浅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以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为前提。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对减轻和消除贫困,加快我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我们于1997年底调查了四川渠县、河南虞城、江西兴国、陕西商州、贵州威宁、甘肃通渭等6省6个县46个村的446个样本户。本文主要依据村级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和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与转移的制约因素 对于自然资源小省、人力资源大省的浙江省来说,九十年代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其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制约因素集中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典型的特征,但仍存在着供求结构矛盾、城镇化程度低、农民兼业性明显、务工环境不宽松等问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进程、建立教育培训支撑体系、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等是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与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32个调查县的2240个农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转移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去年我省农村当年转移的剩余劳动力74.56万人,其中:男劳动力46.09万人,占61.82%,女劳动力28.47万人,占38.18%;转向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44.11万人和29.63万人。从转移地区看,省内转移23.37万人,转向省外51.03万人。1997年我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四川农村人口数量变动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讨论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考察了四川、贵州两省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基础上 ,着重总结了两省在推动劳务输出方面的基本经验。它们的经验是 ,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抓 ,并着力整合有利于劳务输出的各种资源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搭建转移平台 ,努力搞好信息服务 ,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 ,应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流动监测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小康指标课题组构建的中国农村小康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全国以及各地区农村小康建设的进展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测算的结果显示,到2010年,中国农村大体上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是,比较起来,经济效益指标实现第一阶段预期目标的进度较快,而社会结构指标、人口素质指标以及生活质量指标的进展则相对滞后;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小康建设进展也存在显著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拮据,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等等。另一方面,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近10年左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然后通过定性分析初步拟定了一个较大的候选评价指标体系,再后建立了连续14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水平的数据库,通过一次差分法剔除趋势性和伪相关,通过Peareson相关检验法剔除重复表达指标,最后确定了一个只包含16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适当的农村全面小康指数(ROXI)和农村人类发展指数(RHDI)的计算方法得出评价结果如下:首先,2003年末全国的农村全面小康才实现15.6%,农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科教卫子系统的差距较大;其次,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间的ROXI差距大,东部要明显快于中西部;第三,RHDI与ROXI所反映的各省排序出入不大,说明ROXI有较好的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RHDI相比,ROXI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对安徽霍山县和山东牟平县农户的调查资料 ,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发达地区 ,农户的外出打工和非农业经营相得益彰 ,推动农户家庭总收入提高 ;而在相对落后地区 ,外出打工只是农户非农业经营欠缺的一种替代 ,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优势并不明显。在相对落后地区 ,农民外出打工对提高农户低层次水平内的人均消费水平影响明显 ;农户的基本消费 (吃、穿、行 )随着家庭打工人数增加而比例下降。因此 ,农户外出打工人数的多少对提高农村家庭消费层次影响更大。流动人口外出就业对促进农村消费水平 ,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本文在比较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同时 ,分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出现不同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这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在对农林牧渔业所需的劳动力与乡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总量、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角度,对民工供给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到2003年年底,中国乡村尚有未达到城镇退休年龄的剩余劳动力7700万人;但25岁以下民工存在着700万人的供需缺口,主要是25岁以下女工供不应求。因此,虽然目前总量上不存在“民工荒”,但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乡村劳动力确实可能供不应求。今后,中国乡村有可能出现青年劳动力短缺与中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 5个县 (市 ) 1 0 0个农户近 3 0 0 0人次的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发现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 ,有非农就业史的农村劳动力占被调查劳动力总数的 70 %以上 ,其中 ,2 / 3左右有过非农就业史的劳动力曾在本县域内有过非农就业经历 ,并主要从事个体私营工商业和服务业。在有非农就业史的农村劳动力中 ,文化程度越高 ,非农就业半径越大。所以 ,笔者认为 ,应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工商业 ,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程度等方面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