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的股市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兴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变动对股市的收益变动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可以使证券管理者和投资者对情绪的变动加以重视,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的研究,同时结合了我国股市的投资者情绪特征,选取了比年度和月度更低频率的周数据,通过主成份分析法构建了一个以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新增A股开户数、上证指数换手率和成交量为间接的情绪指标和以消费者信心指数为直接的情绪指标的投资者情绪复合指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为样本期,运用SVAR模型探究投资者情绪、经济政策不确定与股市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当经济政策不确定增加时,投资者不再愿意持有流动性资产,股市流动性急剧降低;随着政策实施效果逐渐展现,长期投资者将预期看好股市,股票市场流动性快速增加。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这是因为政府政策实施存在时滞。但投资者情绪会因为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和投资者预期看好政策执行的效果而逐渐回归理性。当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较高时,即使投资者情绪高涨,投资者也会先观望市场情绪,谨慎投资,导致短期内股票市场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股市异常红火,股票价格已偏离其真实价值,许多研究认为是投资者情绪导致了证券市场的系统性偏差。投资者情绪指标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有许多投资者将其作为预测股票走势的工具,但是投资者情绪指标是否与股市走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主成份分析法,以换手率、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异常交易量、新增开户数、IPO发行量为代理变量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数.进而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上证综合指数股票收益率与投资者情绪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构造的投资者情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者情绪. 相似文献
5.
6.
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影响效应国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否会影响股票价格和收益是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可能并非理性,但由于他们之间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股票价格不会受到影响,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投资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但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也会消除他们对价格的影响,因此,股票的价格等于其基础价值,投资者情绪对资产价格没有影响,股票的预期收益由其基础风险大小决定。行为金融理论则认为金融资产价格不仅受基本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从不同方面严重干扰投资者的认知过程和交易成本。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下,普通投资者一般存在行为金融描述的非理性信念,其中政策偏好心理和噪音交易行为最突出。因此,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重新完善现有制度,尝试问责机制和平准基金。 相似文献
8.
童元松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2):76-82
选取2003-2018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研究中国投资者情绪、股市流动性与波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发现,这三者自身运行的惯性较强,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动态系统;股市流动性与波动性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均显著影响到后期投资者情绪的波动;股市流动性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较大,延续时间较长;股市波动性在短期内受到投资者情绪、股市流动性的负方向影响;中国股市存在特殊时间效应,投资者情绪、股市流动性与波动性年首较低,年末较高,在牛市中显著增强很多倍.中国需要建立股市波动预警机制,构筑稳定投资者情绪的防火墙,对投资者加强分类监管与差异化教育,培育长期型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9.
10.
机构投资者发展与中国股票市场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大规模进入股票市场有利于股票市场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股票市场的基石一上市公司质量必须得到整体改观,为此需要采取规范股票市场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也不尽相同,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表现。这一发现为中国股市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所呈现的独有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刍议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保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者保护是全球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一直为各国官员和学者所关注,作为一个近二十年历史的新兴市场,中国目前在投资者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从投资者保护的概念,探讨投资者保护的两个理论:契约论和法律论,以及投资者保护的意义,借此为如何维护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以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衡量股票错误估值程度,基于公司层面测度投资者情绪,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投资投资者情绪如何通过证券市场传导到上市公司从而影响其实际投资行为。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主要通过直接的迎合渠道而非间接的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且公司投资在迎合渠道上表现出对投资者情绪的“反迎合机制”,此外不同特征的公司其投资对投资者情绪的敏感度存在横截面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investor sentiment and trading behaviour affect asset returns. By analysing the unique stock trading dataset of the Korean market, we find that high investor sentiment induces higher stock market returns. We also find that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 trades are positively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ock returns, suggesting th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inferiority) of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 investors. Investor sentiment generally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stock market returns than investor trading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文献对于机构投资者与股价波动率研究结果的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不管是羊群效应模型,还是Fama-Mac-Beth截面回归方法均由于无法考虑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而使股价波动率的估计有所偏误。本文将羊群效应和Fama-Mac-Beth截面回归方法结合起来分析股价波动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羊群行为与机构持股比率、规模等变量军存在着相关性。同时,在考虑了羊群行为、换手率等变量后,机构持股比率对股价波动率影响的系数显著变小,不同机构投资者对于股价波动率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从而证明了我们所提出的相应命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99—2016年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机构投资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视角出发考察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与信息融入股价的速度以及股价信息含量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市场信息和负面市场信息融入股价的速度、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在市场下跌阶段较明显,在市场上涨阶段不明显,而对正面市场信息融入股价速度的影响在市场下跌阶段较不明显,在市场上涨阶段较明显。本文的研究发现了机构投资者网络影响股价信息含量的新渠道,为网络信息扩散的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股市波动特征构建了中国股市的两类机构投资者(积极投资策略和保守型投资策略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理性模型。随后,借助计量软件对上证指数的时序数据和这一模型生成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分析这两个有限理性投资者对上证指数的超额波动所起的作用。最后,利用格兰杰检验法.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解释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认为股票市场通过其功能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我国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换手率和上市公司数目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不具有协整关系。而资本率和交易率与经济增长具有协整关系,但他们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成立。因此,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股票市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当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