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南非矿业投资环境总体情况 南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许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同时也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南非已经拥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其采矿和选矿设备制造业、矿井通信和安全保障技术、矿产品冶炼和加工技术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矿业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投资应十分慎重。为确保矿业投资成功,不仅需要有翔实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基础,也要考虑矿业投资环境。通过对投资"硬"环境(如交通、通讯、水电、自然植物资源等)和投资"软"环境(如政策、法规、市场、财政制度、金融条件、环保、经营等)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矿业投资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法指导矿业勘探开发投资。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非洲援助和直接投资是近年引起普遍关注的国际现象。基于非洲国家样本的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揭示,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当中国投资进入规模较小的东道国时,援助对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表明,在当前国际社会经济背景下,将对外援助与对外投资等政策结合起来,推动对外援助与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是可行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国对非投资不断扩大,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推进构建高质量中非命运共同体。基于2005—2019年中国对非洲41国的投资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对非投资对非洲经济和贫困减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对非投资通过提高被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加速资本形成以及健全制度等,进而促进非洲经济增长;(2)非洲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促进非洲减贫,尽管减贫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3)非洲各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人口迁移流入抑制了周边国家的贫困减少;(4)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渗透到贫困地区,惠及更多贫困群体,有利于贫困群体通过金融服务脱贫,但金融资本会倾向于流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减慢经济不发达国家脱贫速度;(5)对非援助未能有效减少非洲贫困反而会促使贫困地区进一步滋生贫困。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以下建议:坚持“九项工程”,积极推动对非投资;加强对非洲各国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推动非洲产业升级,完善非洲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9)
中国与非洲国家矿业合作不仅推进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获取海外资源的步伐,有助于提高中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更为非洲资源富国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援助,帮助非洲矿产国探寻到一条以资源开发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路,对非洲矿产国的经济起飞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何在迎接挑战中拓展非洲矿业市场,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邓丹青 《经济论坛》2013,(12):174-176
本文运用2003~2011年中国对非洲投资流量的数据,分析了其投资变化及其特点,并以国内生产总值等1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投资额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对非洲投资连年增长,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赞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而且受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经济自由度、消费指数、开放程度等指标的影响显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对非洲投资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大势所趋。在矿业领域制定循环经济的专门的法律是切实保证全社会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趋势。通过阐述循环经济立法在矿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指出了当前我国矿业领域中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立法对策,构筑了新的立法体系,以期能保障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愈发重视对非洲市场的开拓,对非直接投资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突出表现为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地域逐渐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扩展,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不断多样化。今后,中国对非投资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贯彻投资、贸易与援助相结合的战略,强化本土化经营模式,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和自身比较优势扩大对非洲优先发展领域的投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对非洲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东道国视角,选取南非、苏丹、埃及、赞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民主刚果等10国进行投资风险评价实证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各国风险评价指数和雷达图,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对非洲投资风险的全面认知,提升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和分析了矿业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各自的联系,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模型矿业经济评价体系;分析传统矿业产业模式及其弊端,分析了导致矿业产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理论模型对湘西自治州矿业经济进行评价并提出实现矿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洲共有40%的人口生活在内陆国家,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在同非洲的发展合作中就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1年.中国在非洲的884个全套(交钥匙)工程中有500个是关于基础设施的。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同非洲的发展合作的力度,逐渐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  相似文献   

13.
毛小菁 《经济月刊》2011,(10):54-57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55年来,中国向非洲提供了真诚且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帮助非洲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了非洲围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赞扬。近年来,中国对非援助大幅增加,同内外对中国对非援助也日益关注。回顾中国对非援助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特点以及取得的成效,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科学技术一直是其外交的支撑杠杆。美国和非洲之间科技水平相距甚远,但这并未成为美非之间科技合作的障碍。相反,科技内涵渗透在美非合作的各个方面。从美非关系60多年的历史过程来看,美非科技合作主要渗透于美国对非的援助计划和美非经贸活动之中。特别是2000年以来,科技因素在两者之中的比重愈加突出。美国政府牵头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对非科技援助;美国企业通过对非经济合作,促进双边技术合作;美国政府与企业联动,推动双边科技合作,这三者是美国对非科技合作的主要途径。大国博弈非洲的21世纪初期,科技已成为美国在非进行利益争夺的"杀手锏"。未来,美国将会立足于其对非的外交战略布局,通过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加强同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维护和拓展美国在非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中 《技术经济》2001,20(8):36-37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超出了发展经济给人类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战略以代替传统的发展战略,这种新的发展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下行周期及国际金融危机双重打击下,我省矿业南2003年~2008年上半年的空前繁荣转为低谷徘徊,全省经济也随之迅速下滑。  相似文献   

17.
毛小菁 《经济》2011,(10):54-57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55年来,中国向非洲提供了真诚且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帮助非洲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赞扬。近年来,中国对非援助大幅增加,国内外对中国对非援助也日益关注。回顾中国对非援助发展历  相似文献   

18.
矿业企业成长模式的评价和适应性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企业成长模式选择,矿业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企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实例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对矿业企业的成长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了矿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几种常见的模式,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预测了矿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模式的适应性调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我国矿业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矿业生产的实证分析表明,一国矿业产业周期主要受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水平、矿产品贸易、环境保护、全球经济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矿业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将各国矿业分为资源短缺型、理想型以及资源富足型三种发展模式,揭示出不同类型国家矿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同时,结合中国矿业海内外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1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判断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促进我国矿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非洲国家基本处于“要素驱动”阶段。中国对非经济政策的长期目标,是帮助非洲在低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的农业部门之外建立新的产业部门,从而能够通过增加出口和引进外资实现资本和技术的积累,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和长远发展。然而,目前非洲国家在政府治理、基础设施、技术准备、人力资源、对外贸易及国际投资等经济增长要素方面仍然存在若干短板,给中国实现对非经济政策的目标带来挑战。对此,我国应对当前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以全球视野审视对非经济政策,优化中非贸易结构并促进非洲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加强基建项目互联互通,增加对非投资项目技术含量,重视中非人力资源合作,为中资企业在非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现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