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弹性),较少从整个通勤链出发分析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以及“错峰出行”决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基于2012年在北京市郊区实施的调查数据,尝试揭示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证实弹性的活动安排是否有利于居民“错峰”出行.研究结论主要有:(1)居民的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2)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空间形态、通勤的时空特征等因素对居民早、晚通勤的出发时间决策产生了影响;(3)弹性的活动安排对早通勤出发时间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晚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将为我国背景的城市时间规划提供实证案例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住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一就业"空闻关系的复杂性.论文认为,应致力于减少对劳动力自由选址的制度性约束,在促进产业用地充分集聚的同时,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改变其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同时在交通便捷的区位提供符合当地劳动力住房需求的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分析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由内向外呈跳跃式衰减圈层结构,居住中心性与就业岗位郊区化并存;跨区域通勤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逆通勤为辅;非机动化程度较低,以共享单车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模式初现;通勤距离、私家车及自行车、电动车拥有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基于此,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21):215-217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多,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绿色出行对缓解由机动车尾气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引导城市居民形成常态化和主动化的绿色出行行为已成为必须有效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泰州市社区居民的调查和访谈,具体分析了影响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扩招让更多年轻人得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07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工业和相关外向型产业遭遇重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和行业趋势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校扩招让更多年轻人得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07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工业和相关外向型产业遭遇重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和行业趋势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及其对其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认识到,尽管城中村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城市化的基础,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分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城中村区位、居民通勤特征及工作地点三类空间变量,对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定量揭示了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通勤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而且还决定着城市的运行效率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因此是提升居民生存质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继而整体功能的关键切入点。近年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交通拥堵、通勤不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设置通勤时间、通勤距离、通勤类型以及居民满意度等指标,揭示北京市通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功能更新、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居民职住均衡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居民通勤与健康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但已有研究缺乏基于全国跨城市居民通勤时耗与居民全方位健康关系的检验,也缺乏对性别和通勤经验的异质性分析。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通勤时耗与居民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健康行为与结果、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通勤时耗会显著降低居民自评健康、增加居民感觉身体不适的可能、减少居民睡眠时间、降低居民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发现,通勤时耗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即通勤时耗对健康的负面效应对男性居民更弱。除客观健康外,通勤经验能够缓解通勤时耗对居民健康的负面效应。因此,缩减居民通勤时耗、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都市郊区新城通勤行为空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existing spatial models for home-based telecommuting assume that all the jobs are located at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t the same time, they do not duly treat the conflicting interests of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in adopting the telecommuting as an alternative work mode. The first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present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vercoming some of these important modeling drawbacks. The second objective is substantive. In the city where telecommuting is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commuting pattern may no longer prevail: one may commute more to distant workplace than to the nearby workplace. Using the concept of relocation and substitution effects, I show how these two effects are interacting in their impacts on the household's time allocation and the vehicle distance traveled (VDT). It is shown that most of the commute time saved is again put for more work and no more time could be allocated to leisure hours. In addition, when people put a high value on the work on site, the VDT may even increase.  相似文献   

12.
伦敦大都市管理体制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祖琦 《城市问题》2006,(8):93-97,100
在明确伦敦大都市区的范围和概况的基础上,对伦敦大都市区的管理体制及其演变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总结,认为伦敦大都市区划体制和行政组织体制的演变可划分为"雏形、分散、统一、再分散、再统一"五个阶段.随后对伦敦行政管理组织体制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政党冲突、复杂的政府间关系、多层次的管理机构以及区域性合作组织始终贯穿于伦敦的大都市治理进程之中.上述几条主线,是深入理解伦敦大都市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认为我国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科学转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突出利益冲突与博弈时代的特色,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协同研究,应注重分析"人"的地位与作用,应将微观过程与宏观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Quality & Quantity - Mono-centric regions have experienced a 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 towards polycentric structures. Transition to discontinuous and dispersed spatial configurations was...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培育数个大都市群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必将成为大都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前瞻性地研究大都市群环境变异的规律,主动、系统、全面地采取相对应的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大都市群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s in the value of a marginal reduction in commuting for motorists. Two models are developed: Model I includes leisure and goods in the utility function and Model II adds commuting time to the utility function. Model I predicts that the value of a marginal reduction in commuting time increases as income or commuting tim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as commuting time saved increases. Model II does not have clear qualitative implications. The empirical tests generally support Model I.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ina's cities have undergone massive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wake of market reforms and economic growth. One consequence has been a rapid migr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to the periphery. Some movers have been forced out either by rising urban rents or government reclamation of their residences. Others have relocated willingly to modernized housing or for other lifestyle reaso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relocation to the urban edge on household well-being. It explores the factors underlying changes in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as households move to the periphery. The research also examines whether those who moved involuntarily are affected differently from those who moved by choice. Results show that, relative to those who moved by choice, involuntary movers are disproportionately and adversely affected in terms of job accessibility, commute time, housing consumption and disposable income.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higher-income households, lower-income groups are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 in relation to housing costs, accessibility losses, disposable income and household worker composi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location compensation for involuntarily relocated households should be expanded to include more than just housing value: it should encompass urban location changes, household needs and relocation costs.  相似文献   

18.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鉴于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若干概念的分歧,针对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们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是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对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在人口规模、空间尺度、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承志 《城市问题》2011,(6):85-89,96
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和主导趋势之一。美国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其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高级阶段可能出现的某些普遍性问题和治理趋势。美国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治理模式选择、公共服务提供和基层社区治理等方面。基于上述因素而形成的美国大都市区政府治理的特征,是由美国政体因素、地方自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利益集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研究试图解决的是这样一对矛盾:大都市区内部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大都市区协调治理的需要,而大都市区内部的权威分割又带来了区域整体治理的难题。也就是说,大都市区的治理根本就是要实现自治与权威、分散与集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国外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和治理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为了提升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绩效,应当建立跨区域的权威性协调机构以加强区域协调治理,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以及在大都市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