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他们用文学作品来反映严峻的生态现状,表达他们的生态思想,并以此来警示读者.加拿大动物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优秀的范本,罗伯茨的〈野地的亲族〉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罗伯茨强烈的生态意识,这在保护动物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唐·德里罗的《白色噪音》不仅探讨现代社会物质生态问题,也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态状况。本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这部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出造成自然生态灾难的集体心理根源,是由于人们不能正视自己的人格阴影,而导致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自性工作失灵。人们精神生态首先遭到破坏,进而将这一灾难蔓延到外在的自然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白噪音》以美国当代生活为背景,充分地展示了当代美国人处于后现代文明中饱受死亡威胁的困境。本文从分析语言的重复、悖论式矛盾、拼贴方面,探讨《白噪音》所反映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荒诞性和混乱性以及蕴含着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的深层关注。  相似文献   

4.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对其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分别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在其作品《白噪音》中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将后现代美国人面临的生存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白噪音》中现代人精神危机为切入点,描述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深度挖掘其原因并探讨处在精神危机中现代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6.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不管是对作家本人,还是对中国文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莫言的标志性叙述模式逐渐形成,即改变传统叙述对语言的忽视,更关注语言本身;语言不再是内容的附属物,更不仅仅是"所指",而且是"能指";语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特别是人们熟悉的"陌生化"语言,更是能帮助读者顺畅地进入到作者构筑的特殊的艺术世界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态后现代主义核心思想的生物整体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其发展有其层次性。本文在分析《寂静的春天》与《白噪音》中生态后现代整体主义从毒物描写到毒物意识,从经济主义到有机整体主义,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整体主义在其萌芽与发展期的特点以及其对整个文学生态批评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城雨巷》这部舞蹈作品在其表现手法上有着独特的审美属性,它通过舞蹈音乐、舞蹈服饰和舞台美术展示了人美、景美、意境美的江南民间风情,成功地塑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舞台艺术形象,达到了当今人们的审美要求,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韩国电视剧风靡我国,作为韩剧类型之一的青春偶像剧更是受到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其中以《宫》为代表,形成了一批所谓的"宫"迷。这部作品不仅在韩国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风靡海外。论文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剧具有的一些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之一,是一个认知域对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汽车命名是一个语言符号化过程,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思维。汽车隐喻命名过程中,源域事物的选取具类型化倾向,汽车名称因为隐喻映射,而获得丰富的隐喻意义,指向汽车外形、汽车功能与汽车文化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概念化隐喻,把具体源域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目的域,从而达到利用已知经验理解未知事物的目的。文章基于国外认知语言学提出的概念隐喻"思想是食物",借助语料库来分析汉语中的"思想是食物",揭示隐喻强大的阐释力以及汉英两种文化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从隐喻的功能——隐喻的修辞功能,隐喻的语言功能,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解读海明威的作品《乞力马 扎罗的雪》,可以看到隐喻形象中所蕴含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感悟,体现作品简洁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形成海明威 “冰山式”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以小说《围城》中基本颜色词"黑/白"构成的词(组)或短语为语料,以认知语言学的隐转喻及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该小说颜色词"黑/白"语义拓展和句法特征。颜色词"黑/白"通过语义拓展形成众多不同语义的背后,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这三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而认知语法理论中的语义凸显和扫描方式为颜色词"黑/白"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句法功能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有较为完善的经济思想,在经济行为方面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四书"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如经济伦理论、生态经济论、人力资源论、社会保障论等。对"四书"中的经济思想进行探析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先秦儒家经济思想,也为解决当前各种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汉英语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差异很大。莫言作品《生死疲劳》中的出现的“蓝”并不完全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对“蓝”的认知。作品中“蓝”所隐喻的“贵族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精神”与英语中“蓝”的隐喻意义吻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蓝”隐喻意义的分析,能让中西方读者更好地领略该作品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深层生态意识,本文从人类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善待自然达到自我实现以及回归"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弗罗斯特的深层生态意识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军 《现代经济》2013,(7):92-94
中华民族悠久的"天人合一"理念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当前中国的环境面临着各种污染威胁,各种污染正在逐步危及着人类的生居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征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转变经济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加适宜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这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迷惘一代"的代表。《太阳照样升起》这部作品是"迷惘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和现代文学风格的新宣言,其对话及客观式展示人物的技巧受到高度赞扬。论文通过对措词、句型、语法以及对话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说明作者是如何塑造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该论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在痛苦和死亡面前,人们应该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大提升。但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亦不可低估,生态代价甚为严重。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诗意命题。"美丽中国"尽管作为一个命题而言是在党的十八大才提出来的,但它却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元素"。在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因子"作深度发掘,并将其在现时代发扬光大。这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一部经典之作.自从该部作品发表以来,人们便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和研究.我十分欣赏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那充满魅力的形象,而铸就她这一魅力的源泉是她坚守人格尊严.自尊是使美丽成为美丽的支柱,是人生幸福的前提.在一个充斥物欲的时代里,要找到真正的爱情、拥有幸福的婚姻,并非易事.通过对这部作品主人公-伊丽莎白形象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