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户均制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极大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作为一种新制度,土地流转是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极好补充。鉴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及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作者认为,从政治表现角度观察,土地制度变迁获得了不同经济当事人“同意的一致性”;从经济发展角度观察,制度变迁促进了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改造,引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从制度创新角度观察,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制度变迁的交易规则选择等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南方竹产区微观经济组织变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燕  李智勇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3):229-233,256
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方竹产区微观经济组织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制度经济学探析,进而揭示了目前中国南方竹产区发展与探索竹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提出了完善竹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竹业行业管理制度等五项改进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南方竹业化经营各微观经济组织的制度演变是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其大体包括农户家庭经济、乡镇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莱芜市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案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变迁的诱因、潜在利润或预期收益、制度变迁的成本和路径依赖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及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的制度安排、历史背景和变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力图揭示出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及方向,选出符合实际、适应发展的黑龙江森工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有效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经历了建立、衰落与重建的过程,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推动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主体是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重要原因,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导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变迁的滞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增强制度变迁主体的力量,积极应对制度环境的变化,加强体系内部的协调机制,注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因素纳入到了经济分析的框架体系内,使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经济生活,交易费用理论为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持。我国农业引入FD I可以从多方面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制度变迁,传统的农业产业组织的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激发了以降低交易费用为目标的各农业产业组织主体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本文分析了FD I如何通过其制度变迁效应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变迁,以期为我国加强农业利用外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了中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期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诱致性变迁的特点,其发展需要强制性变迁的引导.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应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交易费用”的基本理论,研究了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的制度选择问题。通过比较研究表明,中介组织是农产品流通中交易费用最低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农村经纪人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农产品流通组织。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华坚  贺正齐 《水利经济》2015,33(3):10-13
我国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合作存在各国政治互信基础薄弱、协调机制缺位、合作矛盾突出与合作收益不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流域经济合作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建立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互信,加强各个管理层级的协调对话,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明确合作主体间的权责,完善国际河流的法律规范,形成系统化决策管理机制;将水生态监测纳入流域各个水文站点的日常工作中,积累国际河流水生态资料信息,加强对于国际河流水生态研究力度,保证我国掌握充分的国际社会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制度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林权流转含义的辨析和法律政策依据的分析,研究了林权流转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权流转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林业资产评估手段落后,中介组织不发达等问题。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求制定相关法规,为林权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促进林业资产评估,培植林权流转中介组织,同时实行政府的适度引导,以促进林权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林业史研究的历史机遇与重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共同应对生态危机,将林业赋予首要地位;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林业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处在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林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历经时代孕育,潜能即将释发。林业史研究应站在林业发展史当今新的起点上,认清当代林业的历史地位及其为新时期林业史研究提供的历史机遇与重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自信心,以古鉴今,启迪未来。  相似文献   

14.
地勘单位在改革改制中要围绕单位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监督体系:①建立健全改制企业的监督法规制度,着重抓好贯彻落实;②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监督两权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③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人员的培训建设,建立地勘单位党政组织间相互制约的权利关系,提高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15.
茂名市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茂名市资源分布的优势与开发现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体系和评价模型,找出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为制定发展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民间融资作为农村金融抑制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性产物。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作为民间融资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合作金融及破解农村金融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基层发展实践看,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有效地改善了农户贷款难问题,实现了农村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与有效利用。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认为需从政府支持、组织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林业行业中,营林是基础,是林业经济发展腾飞的首要前提,是治危兴林的关键;营林经营单位是林业系统重要的经济细胞,其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发展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鉴于传统的以集体造林为主的营林组织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本文在概述个私造林国内外历史发展和个私造林主要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个私造林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个私造林的发展对策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角度出发,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聊城市城镇体系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未来优化;对聊城市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9.
吴云峰 《中国农史》2021,(1):132-144,F0003
为了打破敌伪的经济封锁,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淮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根据地在组织农户参加互助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循序渐进,逐步推广,抓住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尊重群众意愿,利用适当形式,从而有效组织了互助合作。互助合作运动开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违背公平合理原则;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农民的观望、落后分子的破坏等。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些问题。如在.经济条件相近、关系和睦的农户间开展互助,对落后分子进行说服教育,建章立制,惩戒营私舞弊者;发扬民主、确保公平等。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民众生活。淮南抗日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对当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港口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缺,滩涂围垦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为了协调围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型围垦的理念应运而生,其内容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探讨了生态型围垦的内涵和意义,对生态型围垦技术、生态型围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生态型围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