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商务部对外发布“振兴老字号工程”方案。根据方案,今后3年内,商务部将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今年3月至9月,商务部将制定“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和实施细则,协调设立中华老字号振兴发展委员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老字号”认定。有关专家称,此举非常及时。因为昔日辉煌的老字号今天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贸》2007,(3):21-21
按照《商务部关于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的通知》(商改发[2006]171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商务部从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了“振兴老字号工程”。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企业等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商务部于2006年11月认定了第一批430家“中华老字号”。为推动”振兴老字号工程”的深入开展,商务部决定2007年继续开展“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何佳讯 《上海国资》2022,(12):66-68
<正>老品牌实际上是在强调它的文化内涵我们的老字号品牌本来做了很多年轻化的工作,但是我们现在反反复复用“老品牌”“老字号”提及它们,给品牌活化和振兴工作打了认知上的“折扣”。所以我在2016年所书《长期品牌管理》引言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当我们的老字号品牌不再有“老字号品牌”的那种联想时,中华老字号的振兴才真正到来了。  相似文献   

4.
东北“老字号”:拿什么拯救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言,东北三省也许无法和北京、南京等城市相比,但正因为如此,东北的“老字号”才显得更加珍贵。美国人把历史在80年左右的建筑都称之为古迹,这就是因为他们非常珍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老字号”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是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集成。今天,“老字号”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它代表了一种人文品质,潜藏着某种巨大商机,毫不夸张地说,一个“老字号”可以为某一地区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然而,面对全国范围内确认“老字号”的结果,东北人欲哭无泪。2006年10月8日,商务部正式向外界公布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  相似文献   

5.
加快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是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抓手,是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的战略需要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业技术变革、国内发展格局的变化既给东北地区制造业全面振兴发展带来机遇,也存在一些挑战。加快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要以产业链为统领,存量推动和市场导向双轮并行,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提升产业链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形成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6.
2022年9月18日,新华社辽宁分社与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举办“补齐东北‘四大短板’”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聚焦‘四大短板’,东北振兴工作整体情况”“聚焦新形势下东北的战略作用,东北振兴面对的新形势,需要承担的新任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统筹教育资源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逻辑,认为东北地区凭借良好的教育底蕴、人才条件和科技能力,能够担当起为东北全面振兴服务助力的责任。然后,提出全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强化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动力支撑;准确把握东北地区“五大安全”战略定位,明确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重点方向;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提升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质量水平;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基础能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改进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云龙 《北方经济》2023,(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并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2023年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为东北振兴提出崭新思路,更折射出总书记对东北振兴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本文阐述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为东北振兴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给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振兴和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温家宝总理关于“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的指示给东北指出了奋斗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将给东北经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幼学 《辽宁经济》2022,(11):10-12
2022年9月18日,新华社辽宁分社与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举办“补齐东北‘四大短板’”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聚焦‘四大短板’,东北振兴工作整体情况”“聚焦新形势下东北的战略作用,东北振兴面对的新形势,需要承担的新任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为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幼学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11.
2023年7月1 7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召开“‘突围之路’——新时代东北振兴”专家座谈会,围绕制约东北振兴的问题,就探寻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路径展开深入讨论,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突破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下为辽宁省委财经办(改革办)原副主任李方喜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12.
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网页上,振兴东北的图示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现在看,这三个省共同的邻居内蒙古东部地区也被纳入“东北振兴”的范畴。如果说,东北振兴战略确定之后,黑吉辽三个省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发挥优势的灵活性,那么,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央就会强调协调性。据了解,不久前,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曾和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打算就东北地区的振兴问题编制统一的发展规划。这意味着东北振兴战略不再只是东北三省的事情。东北概念的外延内蒙古的东部地区传统上就与东北三省具有密切经济往来,在1969-19…  相似文献   

13.
双周速览     
“东北振兴品牌行”9月6日在大连启动9月6日,由商务部组织的“东北振兴品牌行”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在大连正式启动。“品牌万里行”是商务部今年开展的全国性12项重大活动之一,其中分“东部开放品牌行、中部崛起品牌行、西部开发品牌行、东北振兴品牌行、中国品牌海外行”5条线路。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其实质是要实现东北三省的全面小康,因此,作为全国性难点问题的“三农”问题就必须被列入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中加以考虑。如果说,盘活老工业是东北振兴的起点,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则是老工业基地真正振兴的标志和终点。  相似文献   

15.
刘伟 《辽宁经济》2003,(12):8-9
党的十六大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决定之后,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出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东北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明确指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目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党和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关键一年。东北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要求,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列,把建设坚强的东北电网放在公司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统领全局,正确把握和处理保持电网较快发展与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一强三优”电网发展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加强电网建设,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作风建设;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大安全…  相似文献   

17.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13年工作要点》,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自2003年中央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和转型已历时10年。作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国务院原振兴东北办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笑言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一直都拥有“东北情结”。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到了今年,东北振兴的阶梯走到了第几级?“再有五年,东北就可以解决国有企业遗留的问题,再有十年,东北就能实现全面振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文振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19.
杨洋 《辽宁经济》2004,(10):43-43
随着“振兴东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已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变革”。可见,信息系统建设将是未来几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2022年8月11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在东北大学召开“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专家座谈会,围绕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走势展望,克服“三重压力”、做好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工作的建议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