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市公司配股门槛变迁理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其配股政策处在不断变革中,新公司法对配股规则作了重大调整,这意味着证券市场的利益格局将重新分配。本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门槛变迁与监管政策变化对监督机构、上市公司、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还讨论了配股门槛变迁是否有助于解决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会计盈余信息是影响股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企业的会计盈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收益。其中,前者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判断未来发展能力;而后者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自1999年以来对相关监管政策(包括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规范,配股资格的认定以及对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及退市处理规定等)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分红方式及其会计处理丁服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取下列方式:派现金、送红股与配股。派现金是上市公司以现金形式对股东的真实回报;送红股,即上市公司将留存收益或公积金转作股本,发行相应数额的股票,按比例分配给股东;配股是上市公司对老股东按一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后,经过一段时间许多公司都再融资,解决上市公司发展的资金问题。而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业绩表现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再融资以增发、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表现出来,三种再融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之后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同年年末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以后,通过证券市场以配股、增发或可转换债券发行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行为。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已经很少在证券市场上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在公布股权再融资(如配股和增发)方案时市场往往表现出负面效应,即上市公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问题一直是中国股市比较敏感的话题。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用的是派现和送股这两种形式。上市公司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分红.也可以两种形式同时使用。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往往在派送现金的同时实施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案。由于配股操作比增发新腔较简便.配股的融资成本低于公司举债.而配股资金几乎是无代价地使用。配股自然就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虚假、不真实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近几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较严重问题,它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有的上市公司为本身的利益或解救被套的庄家,编造失实的业绩,散布能够影响股价的虚假消息,误导广大中小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虚报资产及有关财务报告状况的手段,抬高二级市场股价,达到取得配股资格或提高配股价格的目的;还有的公司在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时,谎话连篇。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配股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我国上市公司配股政策的历史变迁自1990年9月延中实业实施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配股起,十多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上市公司配股家数和筹资额也不断增加。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经过了多次修改,大致的变迁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0.
苗露 《活力》2011,(12):163-164
可转换债券简称为可转债。根据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可转换债券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目前.可转债已成为上市公司除配股和增发新股以外可用来筹集资金的“第三驾马车”,与配股和增发新股相比,可转债具有融资成本低、发行方式灵活、偿债压力小、股本扩张适度以及能抵扣税项等多项优势;同时,可转债作为一种兼顾收益和风险的理想投资工具,不仅具有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而且其转股性质还使投资者在公司快速发展时能与股东一起分享高成长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之后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同年年末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我国历年来配股政策的变动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配股。扭曲了其自身固有的分布;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操纵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亦步亦趋地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年报笔者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与证监会发布的有关增发配股和摘牌等政策密切相关。这一问题,引发笔者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形式。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时除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常规审计外,要重视送配股的审计及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时的有关问题。   一、上市公司送、配股审计   送股是股份公司向股东以股票形式分配股利的行为;配股是上市公司在获得必要的批准后,向其现有股东提出配股建议,使现有股东可按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认购股份的行为。配股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方式之一。配股集资具有实施时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可转债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再融资工具,特别是在2003年,上市公司以可转债融资首次超过配股和增发融资规模,而且,投资者对可转债融资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然而,可转债融资是否能改变上市公司在配股和增发融资后公司业绩立即变脸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启动创业板以来,大量的上市公司在创业板市场上进行融资。由于发行价格偏高,资金超募集的现象愈演愈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这种过度融资行为则相当于杀鸡取卵,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将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违背了投资者初始意愿,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极大地挫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最终影响上市公司的利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上市公司理念缺陷造成过度融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缺陷造成过度融资,中介机构功能缺陷造成过度融资以及投资者行为方式助长过度融资等。研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寻求防治这种非理性融资行为的对策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经历了由配股向公开增发新股,再到流行定向增发新股的演变过程,本文着重探讨定向增发对公司的影响,定向增发新股融资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且,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而言,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手续更简单,门槛更低,因此,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后业绩变化的政策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军辉  王华 《财会通讯》2008,(6):99-101
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后的业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市公司配股特点,结合配股政策的变迁,将配股企业划分为三个区间:1998年配股,1999年至2000年配股和2001年至2002年,研究不同政策区间的业绩变化特点,同时考虑了企业的规模和行业特征,结果发现,企业配股后业绩的变化有显著的政策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配股管制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我国历年来配股政策的变动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配股,扭曲了其自身固有的分布;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操纵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亦步亦趋地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现实选择及其原因,再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成败与效率高低深刻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从资金来源划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渠道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前者来自于上市公司自身收益的留存部分,即留存收益:后者则来自于公司外部。外源融资又包括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者发行债券进行债务融资;二是通过配股或增发进行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