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地制度创新是源于它明显的制度缺陷,其中两田制、规模经营、“四荒”地拍卖和扶持专业大户等均通俗读物以做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故随着新《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开展,如何赋予农民长期面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与抓好农地制度创新的环境建设等则成为新时期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制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我国农村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农地制度,各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有着其各自不同的制度绩效,可以说,目前我国农地制度的绩效,是与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紧密关联的。本文通过对四种不同制度的比较和对上述三者在不同制度下的行为考察,分析了行政和市场力量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才学 《经济论坛》2006,(17):117-118,122
一、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农地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农地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形势的发展,它并不是中国农地制度的最优模式,其不足和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从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来看,农村集体产权的主体有三种形式:乡(镇)、村、组三级,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土地产权主体不利于农村产权的稳定,农民也形不成有效的、稳定的预期,必然降低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第二,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不充分、不明确,土地资源不能自由流转。经营权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使用权,可衍生出转让、转租、入股、抵押、收益等项权利。而作为具有使用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却只具有耕种权、部分的受益权以及极其少量的处分权,其权能是残缺的,导致了土地使用上的随意性以及土地流转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马才学 《经济论坛》2006,(23):122-123
一、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农地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1.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现行农地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形势的发展,它并不是中国农地制度的最优模式,其不足和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从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来看,农村集体产权的主体有三种形式:乡(镇)、村、组三级,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土地产权主体不利于农村产权的稳定,农民也形不成有效的、稳定的预期,必然降低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第二,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不充分、不明确,土地资源不能自由流转。经营权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使用权…  相似文献   

5.
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产权模糊造成了“交易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障碍之一。因此,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从70年代末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的分离,把农村土地按人口或人劳,优劣远近搭配平均发包给农户。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不再直接经营土地,经营使用权划归农民家庭所有,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使用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但是,这种按人均包、分散经营和无偿使用的农地政策,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  相似文献   

7.
制度是社会游戏规则,是提供激励的工具。从这一视角出发,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确定一系列有效的农业制度。其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农地产权制度。只有解决了农地产权制度。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且给解决其他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巳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大量存在,这已经成为当前进行土地制度再创新的障碍。本文认为,进行土地合作是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情况下进行农地制度再创新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现存农地制度的讨论一直很活跃,通过分析政府权力介入、国家政策以及制度本身缺陷等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突破,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通过立法限制政府行为;(2)清晰界定土地产权;(3)落实土地承包政策;(4)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5)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提倡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产先回顾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必须变革,其核心问题在于“还权于民”,其次,结合国情,提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应以建立能适应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与此相应,需建立以社会所有制为前提,业主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双层产权制度,最后,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权界定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零交易成本市场的分析表明,不仅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的界定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对损害者征收与损害相等的税收来解决因损害导致的外部性问题并非一定是最优的方式.现实的市场运行中无所不在的交易费用往往导致市场的失效,因而产权的界定以及相应的不同形式的产权安排便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中部地区基层行政区域——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的县域金融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从金融资源利用程度到金融资源需求的满足程度再到金融资源结构状况等几个方面,实证分析中部县域金融资源的配置现状,得出了中部县域金融资源利用程度和效率低、金融资源需求的满足程度不高、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等沿海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农地利用具有比较优势;浙江省在目前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上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分配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是协调浙江省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认为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以及双语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为主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从学科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部分授课内容进行整合,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包含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进一步理顺当前的规划评价体系,引出国土资源规划战略,探索使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第一步的可行性。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国土开发中经济、社会、环保的要求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利用体现出来,对于适合开发的国土集中开发或增加开发强度,对于不适于开发的国土加强保护,直接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控制。  相似文献   

16.
赵杰 《经济问题》2012,(1):35-38
随着我国资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资源压力的攀升,资源系统的健康状况也亟待诊断与评价。将资源系统分为资源占有子系统、资源消耗子系统和资源供需压力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内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出我国资源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对我国资源系统健康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项和子系统的评价值,并依据评价结果对资源系统健康状况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略论企业施工项目人力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艳 《经济问题》2008,(11):84-86
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和建筑市场发展及施工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与施工项目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企业施工项目需要构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项目管理团队为主体,劳务外包公司为力量,劳务人员为基础的聚合型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形成具有项目特色的灵活自如、协同配合、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人员的利用率,使施工项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人工控制的经济系统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复合系统,其运行和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规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剖析了其运行的机制,并提出了调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运行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储备是一种新的土地管理制度。本文以南通市为例,结合国内其它试点城市的经验,剖析了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产生的背景、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及国企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耕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即将进入老龄化,由于耕地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及参保能力不够,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弱、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造成当前参保农民较少、保险水平低等问题。为完善中国耕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其特殊性及其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问题,保费标准要与农民收入匹配,保险层次要与农民发展趋势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