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李刚 《城市问题》2022,(10):45-54
伴随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具体而言,当城市群处于单中心空间结构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的极化效应显著;当城市群为多中心空间结构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利用2015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截面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为单中心发展模式,发育水平较低;珠三角城市群处于单中心向多中心模式的过渡阶段,发育水平较高;长三角城市群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发育最为成熟。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应促进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进而推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有机整合、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使城市群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更大的创造性和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以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功能分工有所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城市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6):111-119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合作共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江西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路径在于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以及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江西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承办下届长江论坛;积极推动昌九一体化的开放式发展;着力推进江西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一定地域内的一组相互密切联系的城市,这组城市之间存在着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工,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集体行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是在内生与外生动力双重作用下系统秩序逐渐形成、整体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演进过程,包括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开放,形成有利于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的环境;通过竞争优选或者政府推动,形成以产业分工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功能分化,依此形成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发展上的依赖、互动关系;通过城市之间的平等协商或上一级政府的安排,共同解决跨区域的交通、通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路径有城市群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法规、空间管制与生态环境治理、要素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尽管被官方翻译为“urban agglomeration”,但与西方对城市密集区、集合城市等相关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具有理想化和难以明确界定的特点.未来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中,应更多的放在城市密集区界定、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对城市密集区优化方向、优化路径等问题上,以与国际上通行的“城市密集区”研究接轨,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Urban Wages and Labor Market Agglomer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sing the 5% public use micro sample of the 1990 U.S. census, we find that observationally equivalent work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earn higher wages when they are in urban labor markets that have a larger share of national or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in their same occupation and industry groups. Quantitatively, the effect is large, with an elasticity (measured at the means) of between 1.2 and 3.6 for these effects. We interpret the willingness of firms to pay more for equivalent workers in dense markets as evidence of an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 urban labor.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领域,城镇体系、城市集聚体和城市群这三个基本概念在认识方面非常混乱。这不仅导致国内城市地理界学术交流的障碍,甚至导致国际学术交流的误会。借助词义考证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研究表明,城市集聚体(urban agglomeration)目前主要指代景观意义的城市,在分形城市研究中应用较多;城市群在理论上是某类城镇体系的俗名,在经验上则是城镇体系的别称。城市群的英文译名应该是system of cities(城镇体系),而不是urban agglomeration(城市集聚体)。城市群概念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内城镇体系定义的失度——人们误以为一个区域的城镇集合不能等闲地视之为城镇体系,只好叫做城市群。建议,判断城镇体系的简易定量方法是位序—规模分布和异速标度分析:只要一个区域的一群城市服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标度律,就可以称为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2009—2014年14项指标,借助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划分的理想金字塔模型,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演变趋势。研究显示,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镇体系呈现七等级构成特点,与克氏理想金字塔相比,京津冀塔身内陷的情况明显改善,并已呈现出由集中式等级化向网络式扁平化发展的潜在态势。依据这一演变趋势,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2003—2013年的财政支出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财政支出效率整体较高,其中北京市财政支出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技术进步衰退是阻碍京津冀地区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产生并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引进外资水平与财政支出效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口密度和受教育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是空间视角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自发活动的结果,这种区域整合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壁垒及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要进行区域治理创新,就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力协调政府间的关系,从而打破行政区经济藩篱,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治理协调组织,以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交换,要以"Citistates"理念为指导,弱化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理念发展的行政区概念,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扩大城市群内企业的市场配置空间。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合作组织,以提升城市群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最后,还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相关概念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今研究中城市群相关概念运用较为混乱的现象,对各类城市群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分析主要概念的区别,研究其相互关系,给出研究城市群问题时使用相关概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城市群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的发展条件、形成机制与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然后对其发展阶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空间发展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市场因素与各类区域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车道和城市群时代。随着人口从农村持续向城市群流动,我国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也引发了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以及城市群内部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所致的各类城市问题,加上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相当薄弱,跨区域社会管理严重滞后等,亟待推进城市群治理。在现有体制情况下,以问题为导向,科学治理为核心,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鼓励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群事务中来,通过有序疏解核心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非核心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再开发、发展城市群经济、形成有效的跨区域治理等,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3—2010年间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效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次之,西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低。在考虑了非合意产出之后,中国的城市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降低,其中东部和中部下降较为明显,而西部则有小幅度上升。以此为基础,通过动态面板的Tobit模型分析集聚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总的说来,集聚对城市的效率是有着正的影响,但是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大城市,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今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主要是大城市发展和东部城市化过程,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城市与东部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体系的协调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