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对其防治不仅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环境问题,而且是影响公共安全的社会问题。重点分析了城市领域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防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在城市规划视角下,从城市形态结构、街道空间布局、建筑形体轮廓入手,提出对颗粒物污染起到防控作用的城市街区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形成城市空间多尺度规划应对技术框架。使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街区空间产生合理的流场,有效防控可吸入颗粒物的扩散污染,从城市规划角度为解决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苏景相 《价值工程》2019,38(11):190-193
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具有活力的街区,其空间尺度特征和社会经济要素分布往往能较好地表达出与人性化需求的契合。POI数据具有类型多、空间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利用POI等开放数据对城市街区活力度指数进行量化计算,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的街区活力程度,为城市街区规模和市政路网布局规划提供实际参考依据,同时为利用开放数据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碧琳  孙一民  李颖龙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封2,101-111,封3
针对当前韧性概念相对模糊而导致的中微观尺度城市形态层面研究的缺失、城市转型的适应性规划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综述城市韧性和适应性转型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理论框架,进而选取4个韧性特征,即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度,针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街道网络、街区地块、建筑足迹运用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中微观城市空间物理要素韧...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7,(17):38-40
城市的道路是城市功能与结构的组织者和划分者,承担城市的骨架功能。随着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道路交通量的要求越来越大,道路的扩宽街区尺度的增加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城市中原本绚丽夺目繁荣热闹的商业综合体渐渐变得萧条,小街小巷的生意依旧红红火火。作为城市的规划者,研究城市道路网规划形成的街区尺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城市经济商业需求的角度也就是商业设施的使用者对不同商业规模的需求对街区尺度的大小以及商业分层次布置进行研究。宜人的街区尺度,有层次的布置商业活动不仅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是经济健康有机发展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6.
龙门浩历史街区作为重庆主城区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被称为长江南岸老重庆的标本。面对不断加剧的发展压力,龙门浩历史街区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态类型学从不同尺度层级对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进行解读,有效揭示其内在特征以及历时演变过程,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实践的操作提供基础性依据和切入点。运用形态类型学理论,从城市脉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形态肌理和建筑类型等方面对龙门浩历史街区更新保护进行分析,探究形态类型学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和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潘航 《价值工程》2014,(2):300-302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地方性文化集中展现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在土地利用、传统商业发展、地方性文化保护、街区保护和修缮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历史街区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TSC)"三维一体"的多维保护模式。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将历史街区多维度的保护模式与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相融合,探索文明街历史街区整体、活态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北京金融街的建设过程是中国城市大型商务街区规划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缩影。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城市商务街区的定位与设计理念的不同,使得金融街一期与二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迥异的面貌,也同时反映在两部分街区中公众行为活动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访谈与文献调研,从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建筑界面等若干方面分别比较了两部分街区公共空间要素与公众行为活动的互动关系,分析并总结其公共空间品质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以此为我国未来城市商务街区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更新活动变得尤为重要,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要处理历史城区各种边界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对城市边界进行性质和尺度上的分类。在城市中,按边界性质可分两大类:实体边界和非实体边界(可感知边界),这两大类边界有时单独作用,有时相互作用。按尺度可分为三大类城市边界:城市尺度的边界、街区尺度的边界、建筑尺度的边界。将广州城墙和骑楼街界面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第一是因为城墙的拆除促进了骑楼街的建设,存在时间节点的相关衔接;第二是城墙对城市空间发展有限制的作用,而骑楼街作为一种联系空间的线性元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立关系;第三,城墙和街道对应城市宏观和中观的尺度,研究它们对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广州中,骑楼街界面既可以延续城墙对城市的限定作用,又可以加强城市空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形态研究忽视地块要素,导致形态要素整合度不够、尺度层级关联性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基于地块的形态—类型分析框架,并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为例,分析其1949年以来的形态演变过程。形态—类型框架包含尺度层级、形态—类型,以及时间演进三个分析维度,确定了地块、街区和城市三个空间层级,每个空间层级建立了相应的形态概念。其中重点分析地块层面类型单元和街区层面形态单元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