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旨在探讨土地开发权的规划配置对集体产业用地转型的影响机制,助力规划实施;借鉴产权制度理论分析框架,揭示集体产业用地开发权重构的特征;通过数据分析剖析南海区集体产业用地的转型特征;以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性访谈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对比,实证上述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规划管控加剧非均衡的开发权配置,将集体产业用地重构为开发权赋...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主体以及土地利用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过于强调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在手段上过于强调指标的刚性控制,很难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要。研究认为,在当前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的形势下,土地利用的规模、权属、时序应当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转型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深圳的实际经验,从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边界、完善土地权属管理、以市场化为导向优化土地供应时序三个方面研究提出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转型的方向与措施建议,以期为土地利用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底线与边界:治理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配置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日益紧缺的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对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时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仅意味着集约持续发展,更成为国土空间治理意志的新表达,是链接宏观发展政策与微观资源利用的治理协调平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尝试以空间治理为线索,梳理中国语境下土地资源配置背后的治理逻辑演进,回溯历次因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而萌发的土地资源配置逻辑转型,将其总体分为计划治理、管制治理、政策治理、底线治理四个特征阶段.在剖析"底线治理"背景下治理模式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治理格局的"三大底线",明晰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职能边界,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共责的空间治理模式,以对未来空间规划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严红 《城市问题》2013,(1):20-25
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带来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加剧等问题,必须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走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重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单个城市地区坚持城乡统筹、在相邻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在县域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加强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何国清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4):53-53,90
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土地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以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吸引周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向该地区移动,是一种均质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迅速,土地结构也比较复杂化,出现了交通、工业、居住面积都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增强,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环境也有很大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绿地的面积和娱乐设施的占地面积,土地结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7,(31):30-32
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香港和新加坡通过构建协商治理的公共交通服务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各自的城市交通病。深圳与香港、新加坡一样,属于地少人多、交通资源紧张的城市。借鉴二者的经验,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效协作的公共交通运营模式,既有利于深圳解决公共交通运转不畅的现实问题,也能为政府实现职能转变、走向协同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对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落脚点是空间城市化的扩张规律。文章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及产业、人口和空间3个维度;介绍了钱纳里定律,并将空间维度纳入该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空间城市化起步于工业化初期,加快于工业化中期,且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仍将长期持续。韩国、美国和日本等OECD国家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因此,对于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而言,城市空间扩张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建立高效的农地转用制度紧迫而必要。为此,一方面,我国需要从技术角度加强政府规划和监管;另一方面,加快改革现有行政垄断的农地转用制度体系,以市场化为导向探索建立土地征用与农民自主流转并存的新制度,逐步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开发区发展趋于成熟,开发区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主题。由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差异,开发区的转型路径与城市中心区有很大的不同。基于经济转型是空间转型核心动力的认识,通过分析开发区经济转型的方向,探索空间转型的理论路径。并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例,具体分析其2002~2012年间的发展轨迹,判断其经济转型与空间转型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合理的规划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以"睡城"为典型病症的城市病问题伴随着一大批城市新区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及战略引导.政府应该从城市规划入手,引导开发商在城市总体战略规划下共同参与城市的社区开发.以重庆市北部新区大盘开发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规划实践中贯彻城市化社区开发的理念,进而提出使这个颇具潜力的城市新区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25):65-67
流域经济是空间经济的一部分。文章主要研究黄河上中下游三者之间的经济空间存在分异和下游城市间经济存在的差异性。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讨论了黄河流域各区段经济的差异性,找出黄河各区段经济落后地区的问题所在,研究黄河流域最优的发展路径和开发模式,保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流域区经济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15):53-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剧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入了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改变了新城和旧城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城市的更新改造正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论文以城市更新为背景,重点研究城市更新用地的评价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城市更新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选择确定城市更新用地。  相似文献   

12.
贾晨亮  郭畔  祁刚 《价值工程》2019,38(25):53-55
沈阳市尝试利用既有的信息化基础,探索存量土地中改造地块价值判断方法,以期建立存量发展阶段,开发项目选地的定量分析、评估模型,为选择最适宜开发的片区和地块。在精准化选地基础上,结合规划预期、政府政策以及人口发展趋势,结合空间指标量化的规划引导,避免城市发展中项目开发高强度和调整频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以哈尔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接度理论研究应用到城市生态用地格局研究中,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2011—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基于三者关系结构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个生态源形状指数、生态源度数或生态节点度数以及各类景观廊道的γ、、α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用地空间网络连接度进行评价,利用自然裂点法对研究区生态源、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进行分级,系统地分析其空间上连接度的强弱分布情况及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各类生态源地形状简单化,各类生态源中均存在没有生态廊道连接的现象,生态廊道连接度强弱呈现不均衡分布;对于一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其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应保护好现有发展态势;对于二、三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并确定相关控制指标,加强城市生态景观空间连接度,最终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内部整体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14.
刘才胜 《价值工程》2019,38(28):90-92
依据《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运用组合赋权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因子障碍度水平测算。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底,研究区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1.03分;土地利用强度障碍度为0.17,其后依次是土地利用程度、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分别为0.09、0.08、0.02、0.00。研究区用地效益水平良好,监管绩效突出;土地利用强度障碍因素是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6,(2):213-215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城市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过程中,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支撑,以北京等城市数字城市开展为先例,昆明的网格化管理实施的目标,原则,建设范围,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审视。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7,(13):73-74
徐州市作为连接华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的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徐州物流园区存在选址不合理、分布分散、规模小、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笔者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把创新和协同能力作为一级指标,产业、技术等方面的横向协调、纵向联合为二级指标,高新科技等为三级指标,创立一个全新的协同创新评估制度,以此作为考核标准,获取该园区综合能力的参数,并对其未来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8,(11):192-193
基于扬·盖尔以人为本公共空间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将PSPL调研法应用于曲靖市麒麟花园的公共空间,评价其公共空间的品质,之后针对影响居民公共生活质量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风景旅游型都市的空间开发途径--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大树 《城市问题》2003,(3):37-41,33
根据对杭州市空间开发历程和国外空间开发模式的分析,论述杭州市在建设风景旅游型都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把行政区域的空间扩大优势,转变为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耦合优势,进行科学、合理、可行而具有超前性的城市空间开发.  相似文献   

19.
潘玲玲 《价值工程》2010,29(23):221-221
组织学习是一个关于在组织学习和适应的知识领域。这种类型的组织都能够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双循环学习为主要模式,首先介绍了组织的价值观的问题,假设和政策,然后据此改进策略。本文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来讨论如何组织学习及应用双循环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