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维度和区域差异视角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消费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作用效果存在差异。1993~2002年产业结构升级拉大城乡消费差距,而2003~2012年"减缩"作用显著,且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消费差距影响不显著,但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部拉大城乡消费差距;西部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发展、政府行为等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经济开放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等拉大城乡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我,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同质化发展严重,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人口分布不科学,城镇规划落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乡矛盾突出等突出问题。同时,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障碍。要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一要科学规划布局,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二要加强国土资源整体规划,促进人口科学分布。三要统筹城乡,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四要推进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打破中国城乡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行政意义上的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打破各种意义上的城乡分割,最终不仅要缩小城乡差别,更要整合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只有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城镇化才是真正有效率的。这样的城镇化显然同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风马牛不相及。城市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产业发展状况,应当进入城镇化和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视野。中央对于城镇化最近说得比较谨慎,绝不意味着城镇化不重要,而是必须首先把它搞清楚才能动员全国上下去推动。今后5至10年,经济增长指标将维持今年一季度水平。调控政策要从倚重需求管理全面转向供给管理,其要义是全面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学区绅士化及其社会空间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是引发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差序格局与社会阶层分化共同推进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的细分化,进而产生重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之一:学区绅士化现象。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教育设施与社会空间分异关系的研究热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设施不均衡及其引发的学区绅士化现象,认为学区绅士化现象存在值得思考的负面效应与社会风险,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加剧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评价城镇化过程中各要素发展的协调度是城镇化发展决策的关键。研究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面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提出判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的参考值和分类评级标准;基于统一可比的实体城市地域客观划定城乡范围,利用弹性系数探究我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实体城市视角度量协调度,人为影响较小,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此视角下2000-2020年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平均速度的比值普遍大于1;(2)结合历史数据、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导向,确定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度判断的合理参考值为0.80;(3) 2000-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水平较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及特大规模城市整体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系统处于基本协调或轻度失调状态;(4)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趋向协调发展,东部和中部地区及大城市协调水平整体上升,东北、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基本协调的城市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和中等城市发生人口收缩,小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因产城关系的阶段性不匹配而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U”型的非线性特征,且样本期间,中国大多数城市并未跨过U型曲线的拐点,即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仍具备有效的缩减作用;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对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显著,这与大多数城市尚未跨过拐点一致,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2003年至今,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且由此引发了以贫困社区聚集为代表的空间非正义现象.面对河北省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可从完善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进行体制创新、 推进数字化和法制化建设等方面出发优化河北省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对这一进程中的城市蔓延问题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城市蔓延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或者城市人口的低密度化,使得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蔓延问题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都会面临的困局,而造成城市人口低密度化和城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蔓延,城乡结合部已成为城市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乡结合部在空间形成与演化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城市,尤其中心城区较为显著的差异性。传统的城市空间研究视角与结论难以准确地解释中国城乡结合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居民经济社会特性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网络结构与行为选择特征等对城乡结合部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空间效应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居民的经济行为选择,致使城乡结合部陷入不良发展的泥沼。鉴于此,城乡结合部的治理、改造应充分考虑居民经济行为特征与生产生活需求,并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在促进城乡结合部空间优化的同时,实现城市和谐与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