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我国开展城镇化布局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成熟型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表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城市群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城市群层面的系统性疾病:核心城市"大城市病"+外围城市"工业病"及两种疾病通过产业外移、空间侵占、污染跨界传输、发展断层等因素在城市群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调整优化核心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功能,提升外围城市产业集聚效率和质量,建立核心城市—外围城市污染减量转移机制,建立核心城市—外围城市资源环境产权交易体系,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群层面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和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空间视角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自发活动的结果,这种区域整合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壁垒及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要进行区域治理创新,就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力协调政府间的关系,从而打破行政区经济藩篱,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治理协调组织,以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交换,要以"Citistates"理念为指导,弱化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理念发展的行政区概念,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扩大城市群内企业的市场配置空间。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合作组织,以提升城市群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最后,还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是一定地域内的一组相互密切联系的城市,这组城市之间存在着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工,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集体行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是在内生与外生动力双重作用下系统秩序逐渐形成、整体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演进过程,包括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开放,形成有利于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的环境;通过竞争优选或者政府推动,形成以产业分工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功能分化,依此形成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发展上的依赖、互动关系;通过城市之间的平等协商或上一级政府的安排,共同解决跨区域的交通、通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路径有城市群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法规、空间管制与生态环境治理、要素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天山北坡城市群核心区域的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积极推进域内三个城市旅游业协同发展,对于带动天山北坡城市群核心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剖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核心区域不同城市在旅游业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树立协同观念、形成跨行政区的旅游管理机制,整合旅游资源、优化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分享信息资源、共建区域旅游发展网络平台等举措,旨在将天山北坡城市群核心区域的旅游业构建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或城市不再是世界范围内区域竞争单元的主体,替代它们的是以城市集合体形式出现的城市群。通过回顾国内外城市群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知名城市群发展的实践和成功经验,概括了西方城市群的不同发展模式。包括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欧盟的政府主导模式,和日本"广域行政"为特征的模式。而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则是市民和民间团体的参与和合作。基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回顾,对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建议赋予城市群自主权,强化其经济社会主导地位,加强其核心功能;在城市群内部,促进城市间建立城市增长联盟以及跨部门的专业协调组织;自下而上层面则注重发挥民间团队的作用;除了重视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还要兼顾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缩小城市群内部区域差异,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4):34-39
城市群是城市集群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但大气污染问题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与生态效益。以京津冀为例,该地区为治理跨域大气污染问题,制定了不少的防控措施,但存在跨域治理机构缺乏、监督预警与绩效评价不完善和绿色营销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构建城市群大气污染跨域治理与绿色营销机制主要包括:创新跨域治理机构,深度推进联动执法;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监督网,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搭建京津冀区域污染研究平台,倡导低碳技术创新;全面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完善绿色营销机制;减少利益博弈,加强跨域利益协调与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的实质是谋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具有强烈辐射带动作用的发展极,是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空间。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将有助于城市群、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是青海省人口、城镇的密集地区,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夏都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对推动青海"四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中心性的中国五大城市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