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在未来我国低碳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位:城区的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会提供未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的技术路径。然而,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设计单位都面对一个科学验证问题:在审批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方案到底会排放多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量?针对建立以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为平台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强调在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内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性,探讨梳理在城区层面评估碳排放量会遇到的技术问题与应对方法。建议把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内的活动量及排放系数的详细类别重新排列,针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手段,把碳排放评估方法按主要政策领域和重要功能划分为9个板块,把城区的空间规划管理作为控制碳排放的平台,建立适合中国绿色生态城区的初步碳排放评价方法。建议的绿色生态城区碳排放评估方法可以应用到现有城区和规划的城区。  相似文献   

2.
格桑德庆  毛洁 《活力》2023,(22):67-6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0.6℃,北半球春天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全球多地在打破以往最高温度纪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达到了过去65万年来的最高值。为了解决碳排放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联合国致力于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合作下减少碳排放,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我国也率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表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经济体中的重要一员,企业有责任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7,(10):21-25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区工程,但是目前尚面临着内涵模糊、遴选标准缺失、建设路径不清晰、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本文通过与低碳排放、零碳排放等相关概念进行对比辨析,提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是指在一个县(县级市/区)级行政区划的边界范围内,净碳排放总量接近于零的典型区域。然后指出在遵循低碳水平先进性、区域平衡性、类型多样性原则下,应依据定量、定性以及特色三方面指标进行遴选。并且概括出减源、增汇、贡献零碳能源三条建设路径。最后从监测统计遴选指标、深化节能减排政策、完善碳汇交易机制以及推动零碳能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区遴选、建设及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主要关注的还是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技术目标,虽然评价内容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评价、实施运管评价两个阶段,但具体的评价体制并未能提供城区在运营阶段的实际碳排放量值的定量评价。要对绿色生态城区在运营阶段对城市整体低碳发展的碳排放减缓贡献有明确的监控方法,必须要建立我国城市绿色生态城区运营阶段温室气体特别是碳排放量的测量、验证与报告(MVR-Monitoring,Verification,Reporting)管理体制。梳理目前有关城市碳排放量度监控方面提出相关的方法,再通过对城区建设管理流程和责任主体的分析,提出一套运营阶段碳排放量测量、验证与报告体制建议。管理体制包括针对我国城区尺度建设项目的 7个排放板块,提出对每个板块的报告主体、核算物理边界、核算周期、核算气体种类、核算运行边界、数据获取方式以及报告指标等要求。同时,为了保障实施,建议明确执行主体层级结构和报告关系,包括对各主体在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要求,建立责任约束效应的测量、验证与报告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3,(4):20-23
过度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而使气候变化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碳排放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与经济领域中的体现。从经济学视角看,碳排放是一个外部性问题,碳交易和碳关税等碳排放内部化措施在抑制碳排放和改善全球福利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却具有消极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碳排放外部性、内部化措施及其经济贸易效应,并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创新型企业的传统空间区位,也在改变以往以商业和商务办公推动中心城区更新的传统路径。基于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典型实践的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层面,相对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中心城区完善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创新企业集聚带来额外收益,同时地方政府推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降低了创新企业集聚中心城区的成本;地方政府层面,创新研发用地是中心城区地方政府追求城市更新过程中,经过权衡的综合收益最大化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中心城区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新趋势塑造的中心城区复兴的新路径,对当前我国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以城区更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志宇 《民营科技》2010,(9):300-300,20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向。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控制碳排放的直接手段,而低碳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是解决城市碳排放问题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策略的研究需要超越其本身的范畴,从城市形态、土地控制、轨道交通、慢速交通和TOD模式等多个方面出发,综合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交通所面临的碳排放问题以及相应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吴文 《物流时代》2010,(3):69-69
近日,DHL全球邮政为美国境内客户推出一项新的零碳排放量邮件及货运服务。这项新的名为“向绿色进军,降低碳排放”的服务可以抵消投递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客户仅需支付少许费用用以支持气候保护计划基金。作为德国邮政DHL“向绿色进军”气候保护项目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罕见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使人类深陷"碳排放"的困境之中。由于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但"低碳"作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最热门词汇之一,其本质涵义在现实的喧嚣中显得面目模糊。事实上,关注"碳足迹"排放、切实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真正的"低碳",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拥有低碳意识的城市居民。本文在辨析低碳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上海世博会周边某小区的景观设计为例,尝试从景观的角度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思考,景观设计作品可以充当低碳理念推广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谢智敏  甄峰  张姗琪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48-57,封2,封3
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就业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和规划带来新的契机,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融合多源数据手段,通过多尺度GIS空间分析、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验证、规划对比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主要结果如下:①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缩小,就业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初步显现,城市外围的大厂新村与徐庄高新区基本形成副中心,但新街口主中心依然强势,与其周边地区呈现出紧密粘连的一体化特征.②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缺乏就业人口集聚,中心体系规划中的主中心发展较为滞后,需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③在就业空间主中心—副中心—密集区—稀疏区不同层级之间,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应着重在多类型交通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