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2月18~19日,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外事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套石化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高油价时期石油石化产业经济与市场发展新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情况、高油价下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产业经济与市场若干问题、供需前景与关联产业发展趋势等几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米和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2005年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与新年展望”的报告,本刊摘要整理于此,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世界经济尽管受到高油价和美国飓风频发的冲击,但平稳增长与波澜与波澜不惊仍成为全年的主旋律。在其推动下,2005年亚洲石化市场总体表现依然不错,大部分石化产品全年平均价格均高于2004年,然而相对于2004年下半年的景气高峰,市场部体态势呈现出震荡下行的局面。总的来说2004年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一、三季度呈上扬态势,二、四季度呈下滑态势。预计2006年亚洲石化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增速面临调整,同时石化产品产能增加较多,供应增长将大于需求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供应偏紧的局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日前,国内首个网络互动式石油石化黄页由中油网(www.oilnews.com.cn)建成并正式推出。  相似文献   

4.
国际原油价格回落.给下游石油炼制盈利带来契机。进入2006年12月份以来,尽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下降幅度扩大.但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亏损状况明显好转.化学工业效益也有良好表现,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盈利出现回升.利润额及增长幅度比上月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郭望 《中国石化》2007,(3):29-31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另一条路上的疾行,这条路就是石油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既获得更多的能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嘉辉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12):71-75,1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组织按照市场化渐进式改革道路,产权体制从行政集中管理体制向国有石油公司、股份制石油公司转变,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割向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转变。通过改革,促进了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建立了市场化条件下的竞争机制。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仍需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大石油石化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同时,应注重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石油石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国石油石化业揖让面临很多问题:石油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石油资源瓶颈的制约;我国石油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石油石化产业规模竞争力低下,产业布局分散且小型化;石油石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石油业技术装备水平差,装置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产品结构和质量的提高;石油业研究开发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我国石油企业与国外一体化跨国石油企业相比还有显著差距.为此,要逐步推进正确的油气导向战略、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战略、炼油布局调整战略、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战略、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和节约替代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石油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2005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石油和化工行业总资产26603.63亿元,比2004年(22136.45亿元)增长了20.18%;现价工业总产值33762.35亿元,比2004年(25154.54亿元)增长了32.22%;销售收入33063.40亿元,同比增长34.77%;利润总额3707.93亿元,同比增长32.27%,净增904.6亿元。  相似文献   

9.
对于全球石油石化业来说,2005年是一个景气冲天的大好年景,国际油价继续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最高突破了每桶70美元。虽然目前的各种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可以预计,世界石油石化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会创历史纪录,国际石油石化大公司又将迎来一个丰收之年。那么,2006年石油石化业的前景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聚集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空间聚集现状.表明:石油开采与加工业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起决定作用;石化产业的聚集明显依赖于区位和市场因素,以化纤为代表的石化产业将会在长江三角洲进一步聚集;产业聚集的地区其区位商一般都大于1,但也有特殊情况.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石化产业聚集的规模总体来说还不算高.石化产业聚集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出今后以化工园区的模式,进一步加强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空间聚集,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2000年全国重点国有企业赢利排名中,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别位于第一、第三和第五位。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实现利润60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石化集团实现利润200亿元,海洋石油实现利润90亿元;三大集团共实现利润890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38%。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给我国经济和国内石油石化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2005年进口原油1.65亿吨,花费600亿美元,出现了500亿美元创纪录的石油贸易逆差,较上年扩大25%。尽管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开工率达到正常产能的95%以上,但地方炼油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0%,并未增加产量满足强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8月4日至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中国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形势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对今年上半年来我国石化行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及近期走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4.
《国际石油经济》2003,11(2):53-53
单位:产量,万吨;增长率,%┏━━━━━━━━━━┳━━━━━━┳━━━━━┳━━━━━┳━━━━━┳━━━━━┳━━━━━━┳━━━━━┳━━━━━┳━━━━━┳━━━━━┳━━━━━━┳━━━━━┓┃ 主要产品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2001生 ┃ 1392 ┃ 1254…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进入2005年,虽然国家宏观调控使得部分经济领域投资减少,需求放缓,但由于国内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特别是房地产、电子通信、汽车、纺织等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稳定增加,促使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销、价格、  相似文献   

16.
祝融 《中国石化》1999,(4):15-17
一、油品资源充裕,油价未能到位进入1999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总体呈现出资源充裕、销售不畅、价格下滑的状态。按惯例,每年一季度为成品油销售的淡季,加之东北油南下的数量较多,所以今年1月份国内社会消费量比去年12月份减少64.7万吨,成品油的库存增加...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中国主要石油石化产品产销总平衡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石油经济》2003,11(3):58-58
┏━━━━━━┳━━━━━━┳━━━━━━━┳━━━━━━┳━━━━━━━┳━━━━━━━┳━━━━━━━━┳━━━━━━━┓┃ ┃ ┃ ┃ ┃ ┃ ┃ 产量/表 ┃ 进口/表 ┃┃ 产品名称 ┃ 年份 ┃ 产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表观消费量 ┃ ┃ ┃┃ ┃ ┃ ┃ ┃ ┃ ┃观消费量(%) ┃观消费量(%) ┃┣━━━━━━╋━━━━━━╋━━━━━━━╋━━━━━━╋━━━━━━━╋━━━━━━━╋━━━━━━━━╋━━━━━━━┫┃ ┃ 2002篮 ┃ 16886.59 ┃ 6940.77 ┃ 720.81 ┃ 23106.55 ┃ 73.08 ┃ 30.04 ┃┃ 原油 ┃…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化》2006,(1):1-1
最近,国内三大国有石油石化企业被推到“风口浪尖”,被一些民企和媒体指责为“垄断”。一时间,国企“垄断”问题成为社会上关注的一个焦点。鉴于此,国资委主任李融荣明确指出:我国石油、电信、电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竞争的格局,这些行业当中几乎没有哪一家是垄断的。当前全球50个石油大国,76%的国家国内只有1家石油公司,其中20%的国家是1个国家有少数几家石油公司,一般不超过3家。中国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3家,竞争是适度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日本石油产业的资产和市场状况,以及石油产品的消费、流通与价格。  相似文献   

20.
可靠性是石油石化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工作环境的严格要求以及产品故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概念也不断更新,人们解决质量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可靠性成为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