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经济诚信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德,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诚信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善治”是一种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从“善治”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步意义及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和国家观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实际,从“善治”视域探寻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正义观是建立在马克思劳动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思想,马克思劳动正义观可以从正义和劳动两个方面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劳动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劳动实践能够不断满足人的需要,而且在人类的历史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劳动不正义现象的出现,劳动不再让劳动者感到快乐,也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观的实质就是帮助劳动回归本质,使劳动重新成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方式,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自在的全面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观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很多新变化,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眼里资本主义马上就要灭亡的论断越来越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势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甚至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否定扩大到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否定。现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如何与时俱进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其是否科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实质,最终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反思应该回归本源,这个本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认识,应该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即公正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同时,公正应当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分配的不公平已经使得经济发展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利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来纠正当前分配不公的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经济理论上的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7.
李龙强 《当代经济》2007,19(16):38-40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了新科技革命,提出了新科技革命已把人类带入了科技化时代.科技权的差异是科技化时代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在科技化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2,(16):187-18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挖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基础,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龙强 《当代经济》2007,(8X):38-40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了新科技革命,提出了新科技革命已把人类带入了科技化时代。科技权的差异是科技化时代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在科技化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公平分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分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具有不同的理解,从古希腊的公平观到近代资产阶级的公平观,从当代流行的公平理念到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都带有不同的时代特色。该文论述了西方公平分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我国对公平分配理论的认识与实践,对正确地认识现阶段的公平分配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