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2.
较优势理论,也称比较利益说,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他的理论也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斯密强调分工以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又被称之为内生比较利益说。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更多的利益。他的理论被称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其理论关注资源禀赋的配置状况,又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以后的比较优势学说的发…  相似文献   

3.
一、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比转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主流和基础。大卫·李嘉图指出,各国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有助于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20世纪初形成的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要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该理论将国际贸易的成因进一步建立在外在性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比较利益理论曾在国际经济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发展其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现实比较优势的产业 ,并据此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按照此种理论 ,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要素丰裕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稀缺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为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初 ,遭到了里昂惕夫的…  相似文献   

5.
一、静、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及比较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比较优势原则一直成为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贸易活动不断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当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它们共同构成了以比较利益学说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或生产率优势,或假定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和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上占有优势,或密集使用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相似文献   

6.
以比较利益学说为核心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或生产率优势,或假定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和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上占有优势,或密集使用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输入那些劳动生产率上  相似文献   

7.
比较成本理论或比较利益原则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各国为什么发展对外贸易及如何开展与别国贸易的理论基础。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对外贸易,面对一个科技进步迅速、与比较成本理论假设条件完全不同的国际市场环境,继续按照这种静态的比较利益原则开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能否最大限度地分享国际贸易利益,满足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露  伍鹤 《特区经济》2005,(5):184-185
一、从比较优势谈起 "比较优势"这一表达最初起源于国际贸易中.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绝对优势"学说.与"绝对优势"理论相对应的是"比较优势"学说.这一学说首先由英国另一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9.
依据传统的贸易分工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差异是贸易分工和贸易利益产生的源泉。当一国某一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密集使用的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时,这些产业将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成为一国的出口产业。因此,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张既是一国内部良好生产条件的自然外在反映,也成为一国经济利益获取大小的关键。早期中心国家每一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也无不伴随着大量商品的对外输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以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刘宏韬 《发展》2006,(9):72-73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削弱,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形式"绿色壁垒"来限制别国的出口.绿色壁垒又称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物和植物的健康或安全甚至生命、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进口或在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市场和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依据传统的贸易分工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差异是贸易分工和贸易利益产生的源泉。当一国某一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密集使用的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时,这些产业将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成为一国的出口产业。因此,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张既是一国内部良好生产条件的自然外在反映,也成为一国经济利益获取大小的关键。早期中心国家每一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也无不伴随着大量商品的对外输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以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  相似文献   

12.
在贸易过程中,"倾销"属于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世贸组织通过的《反倾销协议》中"倾销"的定义是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进口商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以低于其他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地区)推销商品."反倾销"定义:进口国当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国外的倾销商品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以提高倾销商品在国内市场的售价,或减少进口数量.不管是"倾销"还是"反倾销",实际上都是一种价格行为,出口价格是确定倾销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企业应对"反倾销"产品定价策略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会出现抬头的趋势,本文基于此种背景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作用。文章将各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假设加入到质量竞争模型中,结果发现,发达国家设置技术贸易壁垒后,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和投资或是政府补贴达到质量标准而继续出口,则两国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都会提高,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的利润将会下降。两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性会影响均衡时的质量选择和政府补贴的最低额。模型结论表明,中国企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或政府扶植而实现整体的产业及贸易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4.
刘新建 《产权导刊》2009,(12):18-19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孙克 《开发研究》2007,(6):53-56
在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虚拟水战略主张贫水国从富水国进口水强度高的农产品来间接解决本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虚拟水战略由于未充分考虑贸易双方的水资源比较优势,认为只有贫水国和富水国之间才能发生贸易,这客观上使水资源在全球尺度上不能完全有效分配.文章将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为例讨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基本符合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原则,小麦和棉籽例外.如果中国变进口小麦和棉籽为出口小麦和棉籽,可为全球节水2.5174×109m3.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要通过国际贸易节约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应充分考虑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生产具有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何江 《港口经济》2004,(6):42-43
一、进口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人们依据贸易乘数理论,往往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进口作为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事实上,无论一国的资源多么丰富,总存在某些资源瓶颈,如果这些资源瓶颈得不到克服,其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进口的根本作用在于可以克服资源和要素瓶颈,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1.进口贸易能够产生贸易利益。国际贸易可以在不增加生产的前提下,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水平,产生贸易利益。当一个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经济区别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改变了各国的显性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对经典贸易理论形成了挑战。新的贸易理论的发展已充分注意到国际贸易变形的现象,但仍在就贸易现象发展贸易理论。未来贸易理论发展需要基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构建,以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经济区别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改变了各国的显性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对经典贸易理论形成了挑战。新的贸易理论的发展已充分注意到国际贸易变形的现象,但仍在就贸易现象发展贸易理论。未来贸易理论发展需要基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构建,以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本国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此时,不仅需要引进外资,还需要引进原材料,生产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等生产要素,所以吸引外国投资必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王永齐 《南方经济》2010,28(9):15-28
Mazumdar(1996)的研究认为:当一国为资本品净进口国和消费品净出口国时,资本品的进口将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进而引致折旧率的下降,结合Solow增长模型,折旧率的下降将促使一国投资率的上升并引致资本积累。本文运用中国数据对这一假说检验后认为:该理论只适用于小国贸易模式,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比较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完全符合Mazumdar条件,但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出口并没有对中国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贸易结构往往提高了资本品一消费品的相对甚至绝对价格,并最终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贸易收益并不明显。本文围绕这些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