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司+农户是我国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中的基本模式,它包含了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尽管组织形式不同,但市场主体间都是以各种契约为联系纽带。本文构建一个重复博弈模型,在一个所有权治理结构和关系性治理结构两维度的缔约框架下,分析基于契约规制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的组织构架和治理机制。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组织则可分为市场驱动型、基地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联动型、股份合作型等四种组织构架和治理机制截然不同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公司+农户”契约履约率低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凸现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业已成为影响“公司+农户”组织稳定,制约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公司+农户”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造成履约障碍的重要原因,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契约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一个统一的关系契约分析框架下,比较了单期和多期条件下"农户+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农场"三种主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衍生模式的生产效率,并分析了产权、声誉、抵押和风险态度对最优农业契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在单期条件下,由于契约不完全和敲竹杠效应,所有模式都无法实现最优效率;在多期条件下,如果贴现率足够低,"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农场"这两种模式都可以实现最优效率;如果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则"龙头企业+农场"模式优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我们还分析了农户的转售成本对契约效率的影响,并提供了支持本文结论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公司+农户"经济组织模式的违约行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 农户"经营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但其在实际运行中,双方主体均存在大量的违约现象.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公司 农户"经营组织模式契约的形式,并重点对缔约环境及违约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衡霞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40-142,225
"公司+农户"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制度缺失、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市场供求环境的波动以及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契约风险的传递性,更加凸显了该模式的制度缺陷,从而迫使资阳市政府探索比两方合作机制更为有效地防范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创新型制度——六方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公司+农户"是通过互惠合同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本文对"公司+农户"契约模式的定义与类型、签约主体的动机与效应、契约不稳定性的原因以及契约违约风险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合约稳定性及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珺 《经济问题》2007,334(6):72-74
"公司 农户"是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在这种模式的实际运行中却普遍存在着合同履约率低的问题.究其本质,公司与农户能否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关键还是在于其间的经济利益能否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分配.通过博弈模型对公司与农户合作时彼此之间的收益分配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影响公司与农户之间合约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探讨,为制定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中的契约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来探讨影响企业与农户对契约选择的因素,并构建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交易的不确定性、治理成本和双方的权力安排等对企业与农户间契约选择起决定性作用.由此获得的启示是,应建立契约的保障机制来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并通过建立长期的信誉与合作,使农户和企业保持利益上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发展目的、期望和发展中的问题对"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公司+农户"模式具有模式本身的固有矛盾,其制度设计决定了这个模式是不成功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则能够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克服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应该选择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0.
“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局限性,分析了“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优势,指出充分发挥基地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了南海市的“公司+基地+农户”和三水市的“市场+流通大户+基地+农户”两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本状况,比较分析了它们在发展程度、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以及产生的经济绩效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了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标准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漳浦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早,1984年成立花果、水产、畜牧三个中心时就提出"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科技相结合"的思路.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九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订单(合同)农业"、"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营销大户+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150家农业加工企业,省级仅2家,产值上5000万元仅9家,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不对称与分散化小农户生产带来的监管困难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有的"公司+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在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是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困境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4.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变迁正是为了缓和农产品流通中"小农户、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协调和联接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各环节,以节省交易费用.本文从交易费用与契约选择的角度,首先分析改革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得出"公司 合作社 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两种契约关系较"公司 农户"要稳定,利于节省交易费用;然后进一步探讨"公司 合作社 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两种组织形式在不同行业中共存以及引起市场份额差异的根本原因,即资产专用程度的差异;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个逻辑一致的角度对“公司+农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回顾,特别是分析“公司+农户”模式类型、演进路径以及稳定性.首先回顾了“公司+农户”模式概念的文献并对运作模式的类型及演进路径进行了梳理;接下来从交易成本理论、契约治理和社会交换理论三个视角层面重点分析了“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同时对文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具进行简单的统计梳理;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比较“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包括专业大户、专业协会、经纪人、合作社)+农户”和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三种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优势和不足,以温岭绿牧草鸡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论证了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稳定发展的原因,认为拥有大量专用性资产是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还提出了增加公司和农户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完善合作社治理机制、加强合作社诚信建设等推动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比较"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包括专业大户、专业协会、经纪人、合作社)+农户"和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三种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不足,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论证了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产生的必然性及这类合作社稳定发展的原因,提出公司拥有大量专用性资产是公司领办合作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维持合作社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又提出了推动这类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组织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克服“组织缺陷”这一深层次矛盾,推动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现有“合作组织+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等方式,组织程度不高,利益摩擦较多,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带动能力不强,亟待形成更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超大集团的“公司+基地+农户”和朝阳集团“基地(农户)+物流中心(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的独特组织结构,是江苏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实践模式。加快市场组织创新,协调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9)
农民合作社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文章以温氏集团为例分析了"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优缺点评价;然后分析了"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经营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公司+合作社"的四种具体创新模式和国内外"公司+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接着分析我国"公司+合作社"经营模式特有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简要分析我国"公司+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路径选择: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文献对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路径选择存在着认识分歧.本文认为,理论分歧源于商品契约与要素契约之间经济绩效的考量.本文在一个制度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工商业资本不同路径选择下的契约绩效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工商业资本规模是其最优契约形式选择的主要依据.对于小规模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最优路径选择是通过商品契约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而对于资本规模较大,特别是以高科技农业项目为投资领域的工商业资本,则适宜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契约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这一结论否定了当前农业产业化领域众多研究所持的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的观点,也为国家制订激励和引导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