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老龄化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这一人口转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对储蓄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前鉴,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有着较强的消极影响,而我国多年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储蓄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短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消极作用难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老龄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围绕人口老龄化而提供的各种相关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可以是老年人口,也可以是中青年人口。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人口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通过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在人口结构因素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起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因其导致的劳动力人口绝对数和占比减少,势必削弱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简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建煌 《云南金融》2012,(6X):134-134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简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迅速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的"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未来二十年,人口结构变化将主要体现为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鹤  王大霁 《新金融》2023,(12):21-26
人口与无风险利率关系的研究核心是把握人口对通胀和自然利率的影响。本文从通胀和自然利率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名义利率的影响。通胀方面,从全球化的视角看,生产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国通胀率产生上升推力,并通过影响全球化进程加剧这一影响。生产国人口老龄化对本国通胀影响不明确。自然利率方面,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产生下行压力,预期寿命延长与劳动力供给下降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构造了人口年龄结构指标(15—34岁人口/35—64岁人口),对长期名义利率具有指示意义。结合OECD和联合国长期人口预测,预计部分发达国家名义利率下行或已阶段性结束,中国名义利率下行或暂未结束,但斜率和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分析我国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化的现状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付宗平 《时代金融》2012,(29):119-120
论文以我国农业大省四川省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川人口增长趋势的分析,从城市化率及65岁以上农村老人占比等指标作为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指标,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四川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四川农村养老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加强养老保障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四川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越发严重,对家庭养老保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家庭的养老保障作用,提高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金融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人口老龄化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金融业应当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提高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努力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关键性因素,本文运用门限面板模型研究了老龄化对房地产价格所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人口数量的增长确实是推动我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率与我国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其影响程度在老龄化三个区间有显著差异,但我国的老龄化并未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强烈的负面作用,相反却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及人口政策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池光胜 《金融研究》2013,(2):129-141
本文首次选取了全球187个国家的30年数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人口老龄化的上升会带来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作用机制是,老龄化会减少储蓄引起经常账户余额下降,并会推高不可贸易品价格使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本文还发现了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对人口高密度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要大于人口低密度国家,以及在1991年之前老龄化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更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分界点。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本文简要分析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成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并指出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抓住机遇,兑现人口红利,以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现行"统账结合"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以精算平衡模型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现行模式下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并以延迟退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养老金水平精算平衡来寻找相应的对策。本文结合人口统计数据模型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影响,基于人口抽样调查专项数据和生命表数据来测算人口负担比的变化、未来生存概率的变化和账户盈余的变化。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分界点.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本文简要分析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成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并指出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抓住机遇,兑现人口红利,以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最重大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空巢化现象也日趋增多,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青年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也会日趋严峻。青年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急剧增多的现象,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因此积极研究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即非常重要,又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邹瑾  于焘华  王大波 《金融研究》2015,425(11):64-79
本文通过结构性视角,由面板协整检验证明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波动存在长期影响,继以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人口结构影响房价波动的区域差别、原因及政策建议。实证结果显示:储蓄、住房需求多元化和家庭结构是造成老年人群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但未来人口老龄化能否引起房价的长期下降,取决于青年人群对住房需求的实现能力;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预示着部分区域房价或已脱离实际面、青年人群的购买力与高房价间矛盾日蹙。从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房地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冲击的角度来看,应及早以前瞻性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9~2008年统计资料,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我国近1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并非是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人口密度和人口城镇化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因素;政府的投入与决策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影响成分.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政府、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应对老龄人口给予更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界对此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老龄人口增加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措施方面。而对于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以宁夏为例,对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路径和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从顺应我国面临的长期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角度出发对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并且人口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研究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不同影响,对我国其他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下服务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通过对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研究,细分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