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北地区分布的金和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上有相似性,也有差异。金矿主要分布在燕山台褶带内,与早太古代桑干群变质岩系有关,受华力西期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控制。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地轴范围内,与晚太古代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受燕山期中酸性浅一超浅成小岩株控制。两者的构造控制相似。  相似文献   

2.
太华群位于秦岭北段,是该区最老的变质基底,经 Nd—Sr 同位素研究,测得模式年龄为2.6Ga。太华群原岩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火山岩主要为富铁拉斑玄武岩,经变质作用形成角闪岩、斜长角闪岩以及紫苏辉石角闪麻粒岩等角闪质岩石。变质岩系受到了混合岩化作用。角闪石的矿物化学和结构特点为 Mg/(Fe~(2+)+Mg)>0.5,(Ca+Na)_B>1.34,N_(aB)<0.67,C_(aB)>1.34,Si 以6.5~7.25为主,根据国际分类,应属于钙质角闪石亚族,主要为镁普通角闪石,其中一个样 Si>7.50,为阳起石。同时取得了角闪石的光性、X 光衍射及红外光谱资料。角闪质岩石从低级角闪岩相到角闪麻粒岩相,属于中压相系,并以角闪岩相为主。形成的温压条件为:压力>5 kb,温度550℃~600℃。太华群变质岩系从年龄、建造、岩类、岩石化学以及含矿性等各方面特点与世界上广泛发育的绿岩带颇为相似,亦应属于绿岩带。只是变质程度较高,以角闪岩相为主,而不是绿片岩相。太古代基性岩有自己的特点,类似于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但也不尽相同,其地壳构造、岩石圈厚度和运动机制与当代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中太古代由于火山活动频繁强烈,大气中 CO_2多,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古气候具有温暖潮湿的特点。大气不对流,空气中水分不发生地区循环,雨水都降落在沿海及海面上。由于大陆面积小,地形差异不大,尚不致发生内陆干燥气候。内蒙集宁群、冀西北桑干群及太行山阜平群等出现的大理岩,是我国最早的碳酸盐层,一方面反映了海水普遍温暖,同时也反映了海洋中氧己达到了某一临界值和可溶 CO_2浓度较低。集宁群、阜平群中还有我国最早的孔达岩系。下鞍山群残留有少量我国最早的长石砂岩,是温暖潮湿气候的标志。晚太古代时正常的沉积岩较发育,并存在不同的岩相带,例如从冀东到晋南有一条东北向的岩相分界线,此线以东则缺少碳酸盐沉积,以西则含有多层大理岩;面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则与此相反。这些沉积古地理的特征,似乎反映了古气候的差异,即西部具有广阔而宁静的浅海盆地沉积,具有温暖而潮湿气候的特点,东部则为不稳定岛海火山喷发与间歇沉积的特征,气候不稳定,在火山喷发时气候很高,在间歇沉积时则气温较低。  相似文献   

4.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基性岩墙群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由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变沉积岩系组成,两套岩石组合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在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变沉积岩系中发育两期变质基性岩墙群,两套基性岩墙群与围岩一起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和强烈变形。两期变质基性岩墙群在年龄、岩石学、结构构造、地球化学和REE等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中。该区基性岩墙群的广泛发育揭示了太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稳定的硅铝壳已经建立,大规模裂隙系统已经形成。然而,变质基性岩墙群和原始产状现在很难测量。  相似文献   

5.
板峪口—上寨地区位于太行山中段阜平穹褶束与五台山—恒山花岗绿岩带汇合部位。该区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第一期为拆离—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为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本文重点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原五台群为由一系列韧性剪切带分割的构造岩片叠置体。板峪口组和五台群金刚库组中的部分中深变质片麻岩为“外来岩片。”原五台山群与阜平群为由韧性剪切带接触。并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成矿、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6.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主要产在华山、文峪等中生代花岗岩基南侧的太古宙荡泽河群绿岩带和早元古代滴沟群孔达岩系中。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及氢氦同位素研究证明矿床形成经历了Ⅰ期251~338℃变质热液矿化、Ⅱ期209~336℃变质热液—大气降水热液混合矿化和Ⅲ期155~178℃大气降水热液矿化。成矿元素富集特点及理论研究证明矿化主要发生在Ⅱ期,Ⅲ期贡献甚微。S、C、Pb同位素指示战矿物质来源复杂,并在成矿时高度均一化。综合讨论揭示出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华南与华北古大陆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俯冲作用,可按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指导进一步的找矿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冀东金矿矿集区位于河北省东部的承德、唐山、青龙县境内,为燕辽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北部为丰宁—隆化断裂横穿,南部为巨厚的燕辽沉降带,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为主要的控矿岩浆,太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层为容矿层。通过收集前人硫同位素、铅同位素数据,整理、分析得知,硫同位素具有幔源特征,推测受燕山期岩浆活动影响所致;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来源较复杂,结合峪耳崖、金厂峪、下金宝等金矿,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与太古代变质表壳岩关系密切,故认为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年代学数据显示,冀东金矿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以及中生代三个时期,晚三叠世—侏罗纪为成矿集中期。  相似文献   

8.
冀东金矿主要是燕山期形成的。它的分布在空间上同燕山期花岗岩有密切关系。冀东金矿产部在绢云母——绿泥石化带中,矿脉边缘存在黄铁绢英岩化边。太古代晚期侵位的基性岩墙变质达角闪麻粒岩相,说明太古代末期冀东地区发生一次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该地区在早前武寒纪可能存在多期成矿作用,但在多期区域变质作用下,太古代生成的金矿不可能被保存下来。燕山期是最晚一次规模岩浆活动,它是金活化、迁移和集富成矿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9.
紫荆关断裂带系属太行山深大断裂,长期以来是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热点。在充分研究前人成果和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从紫荆关断裂带在良岗地区的地质、遥感、重力、航磁等多个维度入手,总结了其在研究区内地表及深部基本地质特征,较系统地分析了其自新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多期活动特性,并相应的浅析了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区紫荆关断裂带整体上表现为北东向正断层,规模宏大,深切莫霍面。早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期间该断裂带可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古元古代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古生代未有明显活动,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为强烈变形阶段,新生代期间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构成我国大陆早古生代海沟—岛孤体系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瞩目,但是,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出露在温都尔庙群南部和白乃庙群东北部的一套以角闪质岩石为主的岩石组合的特征及其在板块构造中的含义有不同的认识,争议较大.作者通过室内、外工作认为,两地角闪质岩石属同一岩带,是时代早于温都尔庙群蛇绿岩的焊接在大陆边缘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岩块.它组成了白乃庙群岛弧火山—沉积岩系基底.角闪石质岩石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质岩石,混合岩化作用条件为PH_2O=3000~5000Pa,t=700~800℃,含水8%。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与前寒武纪绿岩相有关的在地壳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含金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金矿床。根据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特点,该类矿床可分为:①硅铁建造中层状金矿床;②“绿岩带”中变生热液脉状金矿床;③混合岩中混生热液脉状金矿床;④花岗质岩石中重溶岩浆热液脉状金矿床等四类。结合地壳演化史提出“直线式”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以国家为庶民利益的总代表,因而雏护国家利益重于私人利益.加上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重公权轻私权,重刑事轻民事,因而历代法典均为刑法典,从而使刑事立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古代犯罪的特征是由古代刑法所规定的,因而古代犯罪特征的规范已经达到相当成熟、全面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太行山中段下元古界甘陶河群及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构造、变质程度的不同特征,在下元古代晚期,吕梁运动之前,还有一次以升降运动为主的地壳运动,它造成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凹陷盆地和隆起区。在盆地中沉积了“东焦式”磷矿或含磷岩层。由于这次地壳运动的形迹井陉吴家窑表现的最为典型,因此本人建议将这次运动称之为“吴家窑运动”;将这套含磷岩组称之为“吴家窑组”,其时代归属于下元古界甘陶河群。吴家窑组沉积之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吕梁运动,从而结束了下元古代准地槽阶段的历史,开始了地台阶段的沉积。因此,下元古界甘陶河群与长城系的分界线;应当定在吴家窑组的顶面,而不是以往所说的底面。  相似文献   

14.
早元古代的大气圈、水圈与晚太古代相似,仍为缺氧性质。2000Ma之后,大气圈和水圈的游离氧已逐渐增多,CO_2的浓度逐渐降低,形成了含氧的大气圈和水圈。元古宙的气候仍是温暖而潮湿的,但较太古宙温度有所降低。地表平均温度在50℃~25℃之间。在早元古代和晚元古代都有较广泛的数期冰川活动,反映气温曾有多次变冷。据古地磁研究,中晚元古代地层都处于中纬度到低纬度范围内,地表温度大致在50°~20℃之间,红层和蒸发岩出现,说明早元古代后划气候已有初步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15.
赵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4):103-105
群已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生问题之一。儒家提倡能为人时则为人,不能为人时则为已;墨家和道家主张人已(已群)兼顾;杨朱学派、明末清初的李赞和顾炎武则主张利已不损群。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倾向于群已兼顾的模式,而纯粹的利已观点还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16.
燕山西段有许多中生代煤盆地。对这些煤盆地质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寻找新的煤田,而且对了解燕山西段地质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区内构造层的划分和其演化特征的分析,区内地质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太古代地槽发展阶段;2)元古代—古生代为地台盖层发展阶段;3)中生代—新生代为断块构造阶段。为了分析区内构造演化特征,我们还根据矿区内均匀分布的200多个钻孔资料,采用了多项式趋势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了趋势分析,拟合出1—4次多项系数。结果证明常规构造分析和数学地质分析完全吻合。矿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可归为三点:(1)矿区地质构造为一复向斜。该复向斜受太古代古侵蚀面的古地理控制并经过后期构造旋回发育而成。(2)燕山运动把矿区改造成断陷盆地。喜山运动使断陷盆地继续发展。(3)中生代中晚期的辉绿岩侵入和侧向挤压,在矿区内产生一些规模较小的褶皱和断层。同时,我们还讨论了燕山西段侏罗系煤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煤田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分布规律,和各煤田地质构造的后期改造。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湖南省新化县为例,研究了家庭特征对农户兼业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劳动力数对兼业的影响很大,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数对兼业影响不大,家庭劳动力年龄和兼业负相关,以及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户是否兼业影响不大,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18.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著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內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中南段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群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属于中一新元古代地层,但是,笔者最近在此处发现了大量的小壳化石,因此认为白云鄂博群、渣尔泰群等应归属于晚震旦—早古生代。人们都知道,渣尔泰群与什那干群从不发生任何地质接触关系,与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共存的加里东、海西期花岗岩基不出现在固阳—小佘太断裂以南的地区,现在又发现小壳化石只沿固阳—小佘太断裂以北分布。同时,二道凹群被认为是古元古代后期地层,年龄小于2.0Ma,而魏家窑子群属于古元古代地层。分布在大青山和乌拉山地区的200m厚的大理岩,过去分属太古宙的三个岩群:魏家窑子群,乌拉山群和集宁群,现在把三套厚层大理岩恢复成为可以对比的古元古代沉积层,承上启下,可以把内蒙古前寒武系地层柱理清。大青山拗拉谷西起土默特—蘑菇窑子,向NNE方向延伸,经呼和浩特—哈乐向东至卓资—察右中旗,宽40km,长150km,元古宙沉积物近10km厚,南北两侧构造边界为两大断裂所控制。这个拗拉谷是作者在1987~1990年构造研究过程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阿都塔地区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晚三叠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为222.8±4.9 Ma,早白垩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为127 Ma。晚三叠世中粒二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具中等—强负铕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为俯冲晚期或者同碰撞阶段的产物。早白垩世侵入岩包括中粒花岗闪长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具中等负铕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为拉张环境的产物。通过对比大兴安岭北部岩浆-构造特征发现,晚三叠世中粒二长花岗岩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作用有关;早白垩世侵入岩为拉张环境的产物,其与晚三叠世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说明二者具产生于不同的构造体制下,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受古太平洋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