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本文基于采用3d—24h膳食回顾法对贵州省普定县8个自然村的全户调查数据,运用联立方程组,分析了贫困山区道路、季节性饮用水缺乏对农户营养、健康的影响,以便为解决住户层次的食物安全问题提供新的实证依据。本文主要发现有三点:第一,在调查地区,尽管农民的基本温饱已经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是,其营养结构还是不太合理,蛋白质摄入量普遍不足,膳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尽管道路和饮用水条件的改善对农户人均收入提高有显著影响,但是,收入对蛋白质摄入量影响不显著;第三,居住地到县城的距离以及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其膳食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厘清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障城乡居民健康营养的膳食需求及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膳食营养分析、耕地足迹方法。研究结果:(1)近39年来城乡居民植物性食物比例日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与胆固醇近几年均呈上升趋势,城乡膳食结构与营养差异在缩小;(2)受膳食结构、农业生产力及人口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均膳食耕地足迹较于20世纪80年代均有所减少,但城乡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波动中有所上升,城镇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增加,农村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有所减少;(3)提高水果及奶类食物比例、减少畜肉食物是未来城乡居民膳食优化方向;(4)预计2030年中高能量理想膳食模型的耕地足迹将进一步增加,甚至超过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研究结论:城乡居民膳食变迁将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压力,耕地保护对于保障国民健康营养膳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了解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动状况,明晰收入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营养干预政策。本文基于1997—2011年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与2015—2018年全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采用随机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化情况,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增长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改善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收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1)1997—2018年,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在不同分位数处均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水平仍然偏低;(2)低收入群体总体改善程度较高,高收入群体改善程度较低,不同阶层膳食质量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其中,高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主要发生于1997—2006年,低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则主要发生于2011—2018年;(3)农村家庭膳食质量评分的收入弹性仅在0.2左右,并随膳食质量评分的提升而下降;家庭人口特征变量、食物价格、食物消费习惯及食物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4.
殷泰安 《粮食知识》2000,14(2):74-74
由于我国人民的膳食是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它们所含的营养素普遍较低.利用率也较低。另外,不良的食品加工方法致使本来营养素含量就比较低的食物经加工后变得更低了。例如,粮食在深加工时将主要分布在表层胚中的营养素经碾磨,随麸皮丢失掉,所以粮食越精白营养越差就是这个道理;一些烹调方法,如油炸、  相似文献   

5.
膳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一定时间内调查对象通过膳食所摄取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以评定日常摄入的营养素能否满足机体需要的程度。本文为了解目前南北方城乡膳食摄入状况,分别于1991年7月和10月对我国北方试调查点北京西城区和顺义县、南方试调查点浙江杭州和金华4个点共191户、741人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3天住户膳食称重记帐法和3天个人膳食询问法。用SA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在人们日常饮食结构中的占比增大,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较少,这种饮食结构的失衡导致亚健康的人群数量日益增多。在早期的研究中,膳食纤维因不易被消化和吸收而被人们认定为无营养价值的物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逐渐发现膳食纤维与众多疾病预防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阐述了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以及肠道疾病的预防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以期为膳食纤维的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物消费与肥胖——基于食物特点的消费者分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当今中国最突出的现象——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社会和快速上升的肥胖流行趋势,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消费者按照食物消费特点进行分层,结果得到4个不同的膳食特点的消费群体,即“黄土高坡”、“江南水乡”、“小康之家”、“西洋情调”。本文比较了各类膳食特点人群的肥胖率及社会人口学特点,结果显示,处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小康之家”和“西洋情调”组由于膳食中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超重和肥胖率最高;中等生活水平的“江南水乡”组由于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而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黄土高坡”人群,膳食质量较差,但超重和肥胖率却较高,是应特别引起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8.
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造成负面影响,改变了居民的膳食偏好,这些变化均对农村家庭食物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疫情对居民膳食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江苏省2019年与2020年两年农村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和Poisson模型与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家庭的各类食物消费数量与膳食质量(多样性与膳食偏离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好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双重作用下,农户大部分食物消费量(谷类和奶制品除外)均显著提高;但膳食消费量的提高并未改善总体膳食质量,受疫情影响,农户总体膳食多样性水平下降,且食物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的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农业大省,其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在中国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和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抽样,选取四川省3市3县(区)156个农户,开展食物消费支出及营养认知问卷调研,采用LASSO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回归,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结果]在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中,家庭食物营养决策人的营养态度、家庭收入和决策人年龄与家庭食物消费支出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决策人的营养态度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86,家庭收入和决策人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3和0.011;而在家就餐人数与食物消费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0。[结论]影响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决策人的营养态度、家庭收入、在家就餐人数和决策人年龄;其中,决策人的营养态度是四川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正相关,即决策人营养认知水平高对农村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营养知识宣传及消费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定义了合理食物结构的概念,确定了居民收入,市场供给、价格水平、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等影响合理食物结构系统的五大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合理食物结构的数学最优化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全国平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三种情形的现行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进行定量优化研究,给出了城乡居民目前条件下合理食物消费结构和所能达到的最佳营养水平,最后,提出了居民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对湖南省粮食主产区47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两阶段的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包括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户以何种方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家庭劳动力越短缺、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种粮补贴与种粮投入的比例越大、受访农民对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整体状况的评价越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程度越高、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大,农户越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受访农民的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差以及种粮补贴与种粮投入的比例越大,农户越愿意以投钱为主的方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江苏省丰县华山镇华山村村民调查数据,从道路、桥梁、水利、建筑和环保5个方面,对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进行分析。[方法]运用四分图模型,选取江苏省丰县华山镇华山村农民的调查数据,选取乱堆乱放、农宅环境、公共绿化、路灯安装、桥梁整修、广场建设、河道疏浚、公厕整治、供水质量、外墙整修、道路整治、垃圾处理、农厕整改、污水处理等14个指标对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满意度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大体一致,农民对村庄整治总体满意,其中对河道疏浚和公厕整治项目满意度较高,对因资金缺乏引起供水质量、外墙整修和农厕整改等整治不彻底的项目评价较低;村庄整治中,农民对路灯安装和道路整治项目最为看重;其次是供水质量、桥梁整修、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外墙整修等5项指标。另外,规划质量、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等也一定程度影响农民满意度。[结论]建议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措施提升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挑战,剖析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从食物消费、生产和贸易角度研究大食物观发展路径,提出保障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建议引导居民采取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降低营养食物价格和增加收入等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健康膳食;以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和大资源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通过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挖掘多种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研发未来食物、转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完善全球食物供应链等路径,增强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最后提出前置食物消费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支持范围、优化支持方向、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大协同管理机制和推进高水平开放等践行大食物观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陕西省陕北和关中地区32个乡(镇)农民对农村公共品评价的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归为五类,在此基础上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农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农村道路、教育、医疗卫生、农田水利设施、生活饮水、生活垃圾处理及政府和村委会对农村公共品的支持情况等的满意度有优先次序性,除家庭人均收入外,其他农民个体特征对农民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第五章第一节强调,要引导合理膳食,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由此可见,功能性膳食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那么何为功能性膳食?简言之,就是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比如孕妇、  相似文献   

16.
侯婷婷 《现代食品》2022,(8):118-120
不科学的烹调方法,不仅会使食物中的营养素大量流失,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损害人体健康,因此了解膳食营养素损失的原因,掌握科学的膳食烹调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膳食烹调中应如何合理保留营养素展开了论述,以期为食物营养最大化保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信息熵、锡尔指数统计方法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中国膳食虚拟水消费的区域特征,得到主要结论:(1)东、中、西部的膳食虚拟水消费结构均衡度略有上升,东部地区的膳食虚拟水消费结构更趋多元化,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各类膳食虚拟水消费结构差异对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基本稳定在一个数值上,且上下波动;东、中部地区植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的贡献份额呈下降的态势,西部反之,相比之下东、中、西部地区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的贡献份额逐步增强。(3)根据冷热点区变化,发现中国膳食虚拟水消费的空间总体格局没有明显的跃迁,消费热点一直分布在东南沿海,而冷点区域同样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食物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国内研究与国际存在着较大差距,文章旨在对食物保障概念及其测度指标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我国食物保障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对不同时期食物保障概念及其内涵、不同空间尺度下测度指标与方法进行综述。[结果](1)宏观尺度研究以食物数量安全为主要目标,利用各国研究机构、统计部门专业数据库数据计算食物保障综合得分,食物供需平衡表、全球饥饿指数、食物不足发生率、全球食物安全指数等为典型指标;(2)中观尺度研究从空间可达性和社会均等性两方面识别某一地区、城市是否存在食物沙漠;(3)微观尺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家庭、个人食物消费情况以及应对食物不安全状况所采取的措施,美国家庭食物安全调查、家庭食物不安全状况调查、家庭食物多样性调查、食物消费评分、应对策略等为典型方法。[结论]今后我国食物保障研究应有如下转变:(1)研究对象上,由单纯的粮食安全向包括肉、蛋、奶、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所有食物在内的食物保障转变;(2)研究尺度上,由以宏观国家层面食物供给能力为主逐步向宏观和微观研究兼顾转变;(3)研究内容上,除关注食物数量安全,更注重食物质量安全、流通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在食物沙漠、食物损失、食物浪费等方面应有更多的关注;(4)研究方法上,结合国际经验开发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观层面食物保障评价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由中国营养协会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习惯,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谷类、薯类及杂豆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225克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75-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豆类及坚果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豆类及坚果30-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和盐,油每天不超过25-30克、盐6克.  相似文献   

20.
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为典型区,分析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开展农牧户入户调查获取问卷数据,开展典型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获取农牧区食物消费季节变化数据,结合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宝塔(2016)和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数据,对研究区居民食物消费进行分析。[结果](1)农牧户食物消费以粮食、肉类、蛋奶为主,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食物支出以蔬果、粮食和肉类为主,肉类消费量和肉类支出呈现倒挂现象; (2)食物消费量呈现季节变化,从夏季到冬季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肉类和蛋奶消费量增加,蔬菜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大,水果、油类、饮料等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取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3)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和文化习惯不同使食物消费结构沿样带呈现差异化,食物间互补性和闲暇时间增加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季节性变化。[结论]居民食物消费沿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农牧户食物消费呈现季节变化,食物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