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金灿 《新经济》1995,(6):12-16
随着“九七”的临近,如何做好深港金融衔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繁荣,是我们亟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深港金融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2.
林源昌 《新经济》1995,(6):6-11
深港交通网络衔接是一项跨越个别地方行政区域的区际举措,也是一项在两种社会制度下如何在具体实务问题上取得协调的新的试验。从当前态势来看,则应着重确立“长期规划、整体推进、逐项衔接”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深圳、香港是中国东南沿海两个制度不同却唇齿相依的城市,两地之间可以说是一河之隔、一湾相望、一桥相连,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天然联系和人缘优势,这是深港经济合作的最初动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香港回归后,深港衔接和合作是一个兼具政治和经济双重含义的大问题,既要体现两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已经敲晌了倒计时的钟声,深港两地交通、资讯、市场、产业方面的衔接正越来越紧密,而近期的目标就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大型基础规划和发展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深港金融合作日益从过去的以局部、微观的技术层面为主上升到整个金融运行机制的衔接、金融市场的对接以及资金流动的融合等深层次合作上,从而使得两地金融合作呈现出发展性、互补性、一体性,展示出两地金融合作的特殊性.把握这些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深港金融合作,为打造深港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支撵,为开展闽台金融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国兴  段杰 《经济地理》2008,28(4):592-597,602
通过对深港两地合作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两地经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深港合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合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保持和实现香港经济平稳、健康、持续良好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深圳经济增长方式、准确定位深圳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必然需求.深港两地的城市特点:地理区位、市场机制、工业基础和既定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等因素决定了深港两地应该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为未来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香港已成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 ,深圳也在向国内的区域经济中心目标迈进。中国入世后 ,深港两地的金融业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的衔接、合作 ,并将在国内外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因此 ,认真分析两地金融的现状 ,积极寻找深港金融合作与一体化的方式和路径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6月16日至17日,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深圳市港澳经济研究会与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联合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召开了“深港、粤港经济衔接研讨会”(以下简称“会议”),来自广州、深圳、香港的28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为:(1)深港、粤港经济衔接的意义和内涵;(2)实现衔接的指导原则和方针;(3)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衔接的要求和做法,以及目前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4)进一步研究这一课题的设想与分工。与会者围绕主题,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就若干问题形成了共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有争议、待探讨的论点与观点,提供三地各方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一课题的参考。会议的讨论要点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深港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大大促进了深港两地的繁荣。香港回归后,特别是近两年来,深港经济合作已开始由自发分散和完全由市场决定向以市场导向为主和政府协调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在投资领域、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方面出现了新变化,由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逐步向制造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圳十年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举世瞩目。在第二个十年的发展中,深港经济一体化将呈必然趋势,深圳将通过与香港和国际市场经济技术的联系、参入国际经济循环。在目前深港两地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管理机制存在较多差异情况下,如何较快地实现两地经济运行的对接,尽快实现两地经济一体化?笔者认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保税经济带,使之成为深港两地经济的接合部,是一条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岳林 《经济前沿》2005,(1):i039-i041
金鸡报晓,春意盎然,2005年新年的脚步来临之际,深港集团迎来了她25年的华诞。1980年深港公司成立之初,是一个仅有十几辆车,几十个人,负债累累的小企业。经过深港人的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在几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今天已成为拥有营运车辆1400多台,员工2000多人。从事着城市出租车、城镇公交、高速公路、粤港直通巴士、旅游包车,以及中小巴营运业务的集团化公司。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改革能否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企业创新研究视角,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作为外生事件,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系统考察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公司创新绩效,表现为专利产出增加,且该现象在管理层持股比例高、融资约束强的样本中较为显著,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提升管理层创新意愿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两大途径提升创新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在信息透明度低、沪深港通交易活跃股以及法制环境不完善样本中更显著。上述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也为实施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带来的经济影响提供了来自微观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亦为后续完善该项制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深港保险市场合作与联系□唐建平徐光宇深圳毗邻香港,同时又面临1997年香港回归的历史机遇,这不仅对深圳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增创深圳保险市场发展新优势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本文拟对如何加深深港保险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作初步探讨。实现加强...  相似文献   

14.
石瑶 《广东经济》2016,(14):25-26
2016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同时发布联合公告宣布正式启动深港通.深港通与沪港通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与特征.而且,深港通基于沪港通的成熟经验而实施,经历了不同的实施历程和成熟的发展阶段.通过基于沪港通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与沪港通相比,深港通的标的范围明显扩大;与沪港通相比,深港通没有投资总额的限制;与沪港通相比,深港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具有显著差异,相对而言对港股的影响力更高.由于深港两地B股与港股的投资通道早已体现,加之创业板受到国际化进程的冲击,本文研究认为深港通对国内A股市场的整体影响力有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沪深港通”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股利平稳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股利平稳性;“沪深港通”主要通过促使企业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渠道提升企业股利平稳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产权性质、公司治理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开放与股利平稳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股利平稳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揭示了“沪深港通”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治理效应,可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客观前提下,深港外汇市场如何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深港外汇市场充分合作之前的一段时期里,迫切需要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探寻深港外汇市场合作的原则;二是积极探讨深港外汇市场合作的途径或者模式.  相似文献   

17.
CEPA前提下的深港物流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0,意味着中国将加入世界物流运作系统。CEPA的签署与实施,将大大促进深港经济尤其是深港物流业的发展。抓住CEPA题材,努力打造深港物流枢纽中心,疏通中国通往世界的经济渠道,有着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意义。本文拟就CEPA背景下的深港物流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作一较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A.深港高科技合作的可行性在深港两地长期的经贸合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合作和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深圳背靠内地、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完全可以把内地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与香港的资金、信息、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推进深港优势互补,发展高科技合作,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基地,从而推动深港两地工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化.  相似文献   

19.
章文平 《经济前沿》2005,(5):i001-i002
在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马介璋提出了可否将深圳纳入一河之隔的香港.实现”深港双子城或深港一体化”的建议后.迅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这一建议的想法、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马介璋委员。  相似文献   

20.
CEPA背景下深港旅游合作的创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观志  白晓亮 《经济问题》2005,(5):79-80,F003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经济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区域整合体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竞争的基本单位。作为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子系统,深港旅游合作在CEPA背景下无疑更加具有先导和典范意义。以CEPA为切入点,从操作主体、合作原则与合作方式的角度探讨了深港旅游合作的创新策略,试图构建出两地合作策略创新的开放型系统,从而为两地的旅游合作战略初步建立了实施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