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绿色农产品已逐渐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同时种植绿色农产品也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对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微观主体——农民的生产意愿以及影响意愿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甚少。本文对皖南山区茶叶生产进行了典型调查,收集到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山区农户种植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农户意愿为研究切入点,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未来几年是否扩大桃树生产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将为河北省相类似地区桃产业发展相关技术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桃的市场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决定了农户桃树种植的收益和成本,是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而种植过程的对技术的需求和资金支持则是农户能否达到意愿的关键。因此,桃产品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及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是影响其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市场建设情况是能否扩大规模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技术支、政策支持及相应市场建设和完善,促进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针对农户生计日益分化的社会现象,探究生计资本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的规律性,以期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生计资本与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其中承包耕地中水田的比重、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耕地的破碎度、家离县城的距离、家庭是否拥有农机具则为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要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特别是推进"旱改水"工程;鼓励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有效地降低耕地的破碎度;充分尊重城郊地区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强化城郊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粮食价格对农户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南宁乡、汉寿两县为例廖洪乐,李小云一、与本文有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一)价格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我国学术界主要围绕价格是否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价格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对浙江和河南两省“粮改”前后粮食生产及收入情况的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粮改”对我国农户粮食生产及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级政府适时的出台了一些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所以目前来看,以政府放开粮食市场为特征的“粮改”,并没有对农户的粮食生产和收入造成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生产函数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以及排序选择模型,对农户意愿灌溉水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灌溉费用投入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户的蔬菜种植比重、玉米种植比重和小麦的种植比重越大,农户意愿灌溉水价越低;在灌溉水价提高时如果农户选择调整作物结构或选择节水,农户意愿灌溉水价就越高。农户实际灌溉水价与农户意愿灌溉水价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在于该流域的实际灌溉水价的变动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省油茶种植为例,本文利用对广东省4个市7个县32个村57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油茶种植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食品质量监管机制、农民的质量安全责任感以及油茶产业市场前景对农户油茶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农民的年龄、油茶种植的技术障碍对农户油茶种植意愿有负向影响。因此,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鼓励油茶企业把分散的农户和国内外市场联接起来,健全油茶种植技术支持体系,有利于油茶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地质量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质量对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转出和转入影响方式不同;对于同一转出户,农户将优质农地留作口粮田,愿意先转出劣质农地;对于同一转入户,农户处于经济收益的考虑,更愿意转入优质农地;受农地质量的影响,农户转入、转出意愿差异较大,改善农地质量有利于减少农地撂荒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无公害认证蔬菜的生产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探索重要变量的维度,进而分析最终变量对生产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商贩是实现无公害认证蔬菜优质优价的最大障碍,企业是促使菜农实行优质生产的推动力量应加大对菜农无公害认证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投入,加强对农药和化肥销售点监管,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机制,改善认证食品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将农户分为三个等级 ,根据计量经济原理 ,运用OAXACA分解分析方法 ,选择农户水稻生产中的可控制变量对其进行分析 ,以找出形成农户水稻生产行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分析基础上 ,提出增加稻农收入的政策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居民点多维要素共生机理与特征并提出整治策略,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村域尺度农村居民点由“人”“地”“业”“房”要素构成,4维要素间彼此联系、相互响应,并按一定共生规律组合与作用而形成具有共生结构和共生功能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共生系统;(2)村域经济社会环境与多要素变化共同推动鱼粮溪村居民点共生模式由“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有序演进,不同模式下“人”“地”“业”“房”关键要素的发展程度与相互作用机制不尽相同;(3)基于农村居民点多要素共生机理,可凝练出协调多维共生单元、完善村域共生环境及加快共生模式转型3种整治策略。研究结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充分考虑其共生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与住宅等关键要素活力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对重庆市燕坝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研究,探讨公共参与下旨在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利益和维护乡村文化的农村居民点调整的流程及方法。研究方法:基于问卷与访谈的公共参与法。研究结果: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调整后节约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研究结论:燕坝村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需求,对燕坝村的乡村文化的冲击较小,且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整治引导乡村转型的路径和机制,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转型的实际效果及影响因子,为政策评价和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江苏省2009—2012年实施的42个万顷良田工程,采用指标评估法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乡村转型RDA模型。研究结果:(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剔除当地平均增长率的前提下,88.1%项目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非项目区,但主要归功于非农收入增加;(2)非农就业是乡村转型的前置条件,当地工业发展水平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乡村转型的限制性因子;(3)挂钩指标转让是拆迁安置资金平衡的关键,地方政府对挂钩指标的需求及财务运作能力影响村庄更新。研究结论:乡村转型受资金、技术、政策和地方运作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推动作用显著,社区重建、农田流转和生产转型从根本上促成了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梳理村庄类型与农村居民点整治间的逻辑关系,探究基于村庄类型差异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并提出因类施策的整治方案。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法、等级组合法、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1)基于城镇辐射影响、规模集聚程度、生态胁迫度的村庄类型识别,结合特色资源、区位条件和“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村庄类型筛选,将聊城市5 782个村庄划分为4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为分析不同类型村庄在发展特征、整治潜力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提供有效支撑;(2)聊城市农村居民点现实整治潜力为15 155 hm2,占比16.7%;各村庄类型的“数量—格局—质量”整治潜力特征差异明显,存续提升型是数量最多且潜力最高的重点整治类型,可整治面积占45.7%;(3)根据各个类型村庄的潜力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提出整治对策和实施项目。研究结论:考虑村庄类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多元化的整治目标、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后,灾区农村居民点受到严重损毁,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土地整治工作势在必行。以四川省什邡市为例,从整理自然条件、整理迫切程度、整理意愿等3个方面10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指标体系,利用"结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结果表明,整理成熟区分布在洛水镇、师古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751.10 hm2;较成熟区分布在湔氐镇、马祖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1 074.22 hm2;欠成熟区分布在冰川镇、蓥华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665.54 hm2。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可以使整治项目避免错过最佳的整治时期,为灾后重建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也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究城郊融合类村庄宅基地(含农房)资产化可行路径与实践运行策略,为推进同类村庄宅基地盘活利用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从生产功能主导向多功能协调转型与重构驱动了城郊融合类村庄宅基地资产化过程;(2)通过集中安置、腾退补偿、经营激励策略建立完备的宅基地资源自愿流转置换或有偿退出机制,同时基于对全域资源整体性考察与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原有宅基地资源促进全域资源价值实现,是城郊融合类村庄宅基地资产化的可行路径;(3)城郊融合类村庄宅基地资产化过程离不开村集体主导、统筹与多主体协同支撑。研究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宅基地资产化的可行路径是将宅基地作为重要的资源要素,通过对村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重构以显化宅基地财产权利,进一步以合理的集中安置、腾退补偿与经营激励策略协调农户自愿出让原有宅基地,在拓展村庄生产经营和生态价值转化空间的同时,实现宅基地从居住功能向经营功能转变,增加农户收入。  相似文献   

17.
在对桓仁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采用极值法、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建立居民点用地潜力评价体系,得出各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指标的乘积作为综合评分,对该县2000—2008年间的居民点用地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各个乡镇居民点用地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桓仁县的居民点用地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均较大,其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任务比较艰巨,鉴于此提出了加强该地区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比较T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概括国有化模式和土地征收模式下的土地权属变更风险因素及风险大小,为规范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半结构化访谈法、事故树分析法。研究结果:(1)集体土地概括国有化模式下的风险概率远远高于土地征收模式;(2)集体土地概括国有化模式下的风险来源于有争议的土地权属变更机制,而土地征收模式下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不合规范的实施程序;(3)部分地方政府基于快速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避免征地纠纷的考虑而采用集体土地概括国有化模式。研究结论:与土地征收制度相比,集体土地概括国有化模式存在制度机制风险,易导致失地村民利益受损,未来城中村改造应严格参照新《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要求,规范采用土地征收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评价——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当前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整理实施可行性,提供整理时序安排的科学规划依据,以合浦县为例,构建农村居民点自然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潜力释放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价体系较全面反映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及整理项目安排提供决策依据;合浦县适宜近期、中期、远期整理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6 466.59 hm2、3 436.31 hm2、6 019.54 hm2,并结合不同整理时期居民点特点,提出整理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对其进行调整势在必行.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搬迁方案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的地形地貌单元,分别选取3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和迁村并点的搬迁模式,介绍了针对不同分区设计的大、小两种搬迁方案,并制定了搬迁距离、耕作距离、零星户数等相关搬迁指标,给出了具体的量算过程,最后得出广西农村居民点搬迁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