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目的:对2011年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确立的公平补偿原则和被拆迁房屋市场价格补偿标准的内涵进行界定,增加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方法:采用法经济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利益衡量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征收补偿原则的内涵和补偿数额确定的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被征收人获得的补偿应与原财产价值相平衡;(2)被征收人财产价值应与社会负担(国家税收)相平衡;(3)遵守平等补偿原则;(4)遵守个别的利益填补和普遍的利益平衡。研究结论:由于公正合理补偿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必须在征收权与财产权保护平衡的过程中对其内涵进行动态把握。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对公共利益界定、征收补偿和征收程序3方面内容的分析,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完善提供有益借鉴。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研究结果:房屋征收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公私利益冲突问题,条文列举的公共利益类型并不一定就代表公共利益;公平补偿仍将是房屋征收补偿的努力目标;公众参与程序设计存在缺陷。研究结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一些直接影响房屋征收法律制度本质的关键环节上实现了突破。  相似文献   

3.
阎巍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25-30
研究目的:分析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中国集体土地征收行政诉讼案件的影响,厘清相关案件的审判思路。研究方法:立法目的解释、实证研究和原理论证。研究结果:征地批准行为将随着公共利益的明确、征前程序的完善以及征地审批权限的下放逐渐具备可诉性;预征收公告行为不可诉,但是不公告行为如果对被征收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则可诉;预征收过程中,与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主体,原则上应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但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做法,对乡镇人民政府以相关单位进行授权和委托;预征收协议签订后,除补偿安置标准改变,一般不能因市场行情变化而申请变更协议内容;农民住宅的补偿应更多体现出财产属性。研究结论:此次修法使得集体土地征收从以行政权运作为主的模式演化为一种通过公共参与模式对集体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拓宽了公私权力(利)交汇的领域,为相关领域司法审查预设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针对征收补偿协议比例要求与协议激励机制存在的不匹配问题,探究可行的应对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加成补偿机制是协议激励机制的主要路径,存在概括性规定和限定加成比例两种立法例,其动力基础是征收双方的合作剩余,经济学机理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行政法机理是补偿原则从“对物补偿”向“对人补偿”的历史性演变。研究结论:加成补偿机制应予体系化设计:(1)性质上界定为具有双向约束的法定义务;(2)适用上,土地征收补偿协议采用“行政定价+加成补偿”模式,房屋征收补偿协议采用“市场价+加成补偿”模式;(3)基数以被征收财产价值为依据且可就土地和房屋做二级区分;(4)系数采用“法律规定最高比例、补偿方案规定具体比例”模式;(5)条件以时间为核心进行梯度配置。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研究方法: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律问题。研究结果:土地征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上的社会选择,是政府替代市场直接配置土地资源,但需要满足一个经济条件(市场失灵)和三个法律要件(公共利益、合理补偿和正当程序)。研究结论: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是指卡尔多 — 希克斯效率;土地征收后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有可能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补偿土地被征收者的损失并改善他们的福利。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究在现行征收法律规则下居住权人获得补偿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现行法 仅赋予用益物权人在征收中获得补偿的权利,无论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还是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均未规定用益物 权为独立的征收客体,征收补偿中亦未单独针对用益物权规定补偿类别,实务中用益物权人可以通过征收补偿分配程 序获得相应补偿。研究结论:现行法中,居住权人在征收中不享有独立补偿地位,需从法定所有权补偿类别中主张相 应份额,应以市场价值为主要参考依据。居住权人在征收中应享有程序性权利,以保证实体补偿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在集体土地征收程序中的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效力状态,厘清相关案件的裁判思路。研究方法:立法目的解释、实证研究和原理论证。研究结果:(1)在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未约定条件的情况下,承认协议效力不会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相抵触,且可以融入民事合同效力体系当中,有利于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2)在征地未获批准阶段,由于土地或房屋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定条件尚不具备,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虽然生效但在法律上无法得到完整的履行。研究结论:未约定生效条件的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效力状态为已生效,在确定合同无法履行的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协议的行政性和协议性。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2021,(4):40-47
在农村土地征收中,2020年《土地管理法》将农民住宅纳入单独补偿范围,以公平合理补偿、保障被征收人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实行先补偿后搬迁,这些规定符合征收的世界立法趋势;该立法仍存在补偿方式不健全、不同住宅的补偿标准不明确、住宅宅基地有无补偿不明确、对达不成征收补偿协议情况没有作出处理等缺陷;我国有关农民住宅征收立法,应当考虑土地与住宅同时被征收的农民不同于房屋被征收的城市居民的实际情况,赋予被征地农民更多城市安置房屋可供选择,对完全依赖农地生存农宅居住的农民予以特别保障,综合统筹安排被征地农民的住房、就业、社保等实际问题,在事前公正补偿合理安置前提下保证征收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房屋拆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房屋拆迁缺少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各地做法不一且补偿标准普遍较低.拆迁补偿应满足住有所居的要求,遵守等价有偿的原则,结合城乡统筹的目标,本文提出在近期采取经济适用住房和平衡政府收支的补偿方式与标堆,最终达到和国有土地房屋拆迁同样的补偿标准,以切实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拆迁项目的实施和城市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征收中被征收人参与的意义与功能,构建被征收人有效参与的制度框架,促进土地征收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实现土地征收中的公平正义。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解释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被征收人有效参与是土地征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土地征收程序属于行政主导型模式,被征收人的参与局限于表面、浅层次参与,很难对征收行为施加积极、有效影响。研究结论:应在正当法律程序理念指引下,着重完善信息公开、协商讨论、及时反馈等参与制度,才能更好确保被征收人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条件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现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支付卡形式设计了374份调查问卷,调查了岷江流域居民对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岷江流域60.80%的居民家庭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意愿为每户每年44.00元。按照岷江流域现有家庭数量计算,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是5 507.48×104元。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支付意愿与个人社会经济变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作了环境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作为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产量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功效。但秸秆还田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因此,给予农户一定补贴等激励措施势在必行。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为例,基于河北、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两个地区农户玉米秸秆的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户秸秆直接还田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受访者年龄、秸秆还田是否增加成本、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是否由政府承担、秸秆焚烧查处力度是否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这5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访者是否是村干部和秸秆还田是否改善土壤质量这两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High altitude spruce fir forests are typical around the world and are often subjected to multiple forms of recreational use. In this paper, we use household and recreation group data for a spruce fir forest high in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of the U. S. to evaluate the benefits from forest protection (i. e., from improving the forest condition). Our benefits estimation procedures use the referendum-type, contingent valuation (CV) approach of Cameron (1988). We modify the usual practice of obtaining a single willingness-to-pay (WTP) value by using alternative questionnaire scenarios and conducting tests to examine i) household and recreation group value sensitivity to forest condition, and ii) recreation group differences in WTP for forest protection. A first sample of southeastern U. S. households was asked to value a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for a spruce-fir forest showing no impact from insect disturbance or atmospheric deposition. The second sample was asked to value a protection program for a forest already experiencing impact from insect infestation and air pollution. Logit analysis of the two samples reveal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ousehold WTP between the two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s.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onsumptive forest users (i. e., hunters and anglers) held forest protection values that were sensitive to a change forest condition, while nonconsumptive forest users (i. e., campers and hikers) held values that were insensitive to the same condition change. Recreation group comparisons revealed that consumptive forest users also held lower values for forest protection than nonconsumptive recreationist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public values for forest protection in terms of heterogeneous groups rather than as a homogeneous whole.  相似文献   

14.
We review the empirical valuation literature on pesticide riskexposure and develop a taxonomy of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risks associated with pesticide usage. Meta-analysis is thenus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in willingness to pay (WTP)estimates for reduced pesticide risk exposure. Our findingsshow that the WTP for reduced risk exposure is 15 per cent greaterfor medium, and 80 per cent greater for high risk levels, ascompared with low risk levels.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reducedpesticide risk exposure is generally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from zero. Stated preference approaches based on choice experimentsand revealed preference provide lower WTP estimates than contingentvaluation techniques. Survey design, type of safety device (eco-labelling,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r bans) and chosen payment vehicle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the valu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不同区域农户马铃薯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别,能够提高农户种植马铃薯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为马铃薯主粮化进程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1 261个农户样本调研,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多元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体禀赋、生产经营、社会资源、市场认知、政策需求五个方面对农户支付与受偿意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马铃薯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再比较分析典型产区马铃薯种植影响因素。结果 马铃薯农户种植受偿意愿均值为4 069.5元/hm2,支付意愿均值为724.5元/hm2;马铃薯农户种植意愿受各项成本收益、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资源、市场信息认知及政府补贴的影响较大;北方种植因素受规模和利润率的主导,南方更多受到家庭生产经营特征的综合影响。结论 个体决策影响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影响整体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变化。区域内农户采取基于种植约束、成本收益和政策支持的种植方案选择,通过有限区域范围的无限趋同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种植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集聚,进而影响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item nonresponse in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s using a payment-card method, by applying a grouped-data sample-selection estimation technique that is capable of imputing the missing values conditional upon a respondent's decision to answer a willingness-to-pay question. The advantage of the techniqu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utilize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sample, permitting a more efficient esti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item nonresponse bias.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willingness to pay appear to be household income, number of children, education, perception of existing water quality,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省409户样本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农户收入分化在农户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化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讨论收入水平分化、收入结构分化、二者交互项对农户林地流转综合意愿、流入意愿、流出意愿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分化对林地综合流转意愿、林地流入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结构分化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分化与结构分化交互项对农户林地综合流转意愿、林地流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需要关注农户收入分化因素;做好收入分化因素的有效识别;充分认识收入分化因素对农户林地流入与流出意愿的差异影响;把握分化特征,有针对性提高林地流转意愿。  相似文献   

18.
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和绿色GDP核算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将加快推动森林资源纳入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工作的进程。条件价值法(CVM)作为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一种直接方法,对于评估"非市场化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特别是森林环境资源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该类非使用价值的分量众多,实际核算时应先进行系统分类,然后逐一加以测算。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森林环境资源的供求分析,采用开放式支付卡法作为CVM的引导技术,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居民消费意愿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Logistic模型、因子分析确定社会价值的具体构成。最后,根据非参数估计方法计算个人支付意愿,从而极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研究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及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条件价值法,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南京市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04087.92万元,单价为20760.59元/hm2;(2)57.76%市民和60.32%的农民家庭愿意为耕地非市场价值付费,支付意愿分别为208.33元/户•a和120.26元/户•a;(3)家庭收支水平、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受家庭支付能力及其在耕地非市场价值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城乡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并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