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在“三重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要实现“稳增长”和“防通胀”在水平值和波动率上的“双重稳定”,既要保持适度经济增速,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快速上升,还要防止产出和通胀波动形成的经济风险。为此,文章使用了局部投影方法和VAR模型方法计算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函数,以此刻画货币政策对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水平值和波动率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具有水平值上的显著正向效应,同时具有降低产出波动而提升通胀波动的冲击效应;价格型货币政策也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同时具有降低产出波动率和通胀波动率的双重稳定功能。因此,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仍然要以价格型货币政策为主,以此实现货币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高频识别和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后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途径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具有显著的不一致性。在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汇率渠道对我国通货膨胀与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基础货币渠道对我国的宏观产出与物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央行逆周期调节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差异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前,央行为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被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我国通货膨胀走高;而金融危机后,央行追随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逆向调节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宏观产出的负向波动。  相似文献   

3.
毛彦军  王晓芳 《财贸研究》2012,23(2):100-107
基于由贝叶斯技术估计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识别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均能够产生同向影响,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不明显,仅能解释其不足2%的波动,而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比较强,长期内可以解释其26%以上的波动;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都不明显,长期内对二者波动的解释能力均低于0.6%。因此,在应对通胀压力时,央行可以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通胀势头实施积极的紧缩性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朱军 《财贸经济》2016,(6):5-17
目前的文献忽视了持有国外债权贬值对中国的影响,也忽视了这一背景下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互动效应.通过构建含“债权压力”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本文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发现:(1)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响应、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不响应是符合我国宏观经济事实特征的模式选择.(2)债权压力冲击在短期内会提升社会总产出,但持续期非常短.(3)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冲击效应大于中央支出的政策效应.(4)外部产出冲击和地方财政支出冲击对社会总产出的波动贡献较大;外部产出冲击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影响也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5.
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结构VAR方法考察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成因,并比较国外冲击以及国内供给和需求冲击对产出短期波动的相对解释能力。结构冲击的识别基于Blanchard和Quah(1989)的长期约束条件。经验结果表明,国内供给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而国外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此外,国内吸收政策的变化尽管决定着国际收支,但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1996年到2013年的季度数据,利用具有符号约束的贝叶斯时变随机波动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VAR),针对人民币利率冲击、汇率冲击在不同经济环境中对于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率冲击对于物价的短期影响并不稳定,通胀水平越高影响越大,长期影响相对稳定。利率冲击主要通过资本形成影响产出,资本形成比重越高或利率敏感性越强则影响越大。汇率冲击对于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在通胀水平越高时越明显,整体上并未出现降低趋势。汇率主要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产出形成短期时变影响,长期时变影响则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和利率影响渠道。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追求货币政策的透明化,这一制度选择已成为央行实践的重要现象,考察货币政策透明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焦点。为对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化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传统VA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PTVP-SV-FAVAR模型:首先,设定概率时变的斜率系数以刻画转轨经济体中经济结构和经济主体行为的时变性;其次,引入随机波动率以捕捉经济结构冲击波动的时变性;最后,通过扩展因子的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包含经济系统的完整信息。实证结果发现:(1)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化在1998-2006年期间降低了通货膨胀水平,而在2007-2011年期间提高了通货膨胀水平;(2)货币政策透明化增强了通货膨胀持续性;(3)货币政策透明化在短期内降低产出增长,长期则是提高产出增长;(4)货币政策透明化有利于产出增长的稳定,但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波动,对通货膨胀波动的恶化效应在宏观经济不确定增强时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赵玮 《商业研究》2018,(2):73-82
本文将ACE建模思想纳入到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基于Agent的新凯恩斯模型,并利用拓展后的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中存在25%的家户是完全理性,存在73%的厂商是有限理性;产出与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较传统新凯恩模型平缓,并且持续时间更长;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来源,真实货币余额的偏好冲击可以解释大部分的产出波动。因此,在考虑了有限理性以及适应性预期后,经济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理解公众预期形式对分析宏观政策的经济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对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冲击的响应动态,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相机抉择特征,而且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冲击的时变反应规律存在显著差异;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冲击的反应能力较差,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冲击的反应时滞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但在反应强度上有所减弱。所以,现阶段不同政策工具的协同运用可以有效弥补其指标可控性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等方面的差异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小型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芳  毛彦军 《财贸研究》2011,22(3):95-102,110
在经典的小型开放经济框架内,植入一个现金预留(CIA)模型,研究多重冲击下小型开放经济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问题,结果显示:汇率波动、货币流通速度冲击、财政冲击以及家庭消费冲击等通过成本渠道对物价和产出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在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时,货币当局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货币政策调控不仅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做出反应,而且对汇率波动和上述冲击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此外,为营造有利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外汇市场应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向量误差纠正模型,本文利用随机冲击的持久性一暂时性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对中国居民消费、资产和收入波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持久性冲击几乎可以完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资产和收入的波动;从短期(1~2个季度)来看,暂时性冲击能够解释消费波动30%~70%的份额,但却只能解释资产和收入波动不足10%的份额.本文的研究表明,解释我国居民长期消费增长的原因在于资产和收入的快速增长,但短期内资产和收入的增长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本文建议,为构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从短期来看,必须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引起消费波动的各种外生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则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家庭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解释中国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某车载电子设备的显像管冲击模拟试验方法。根据冲击响应谱进行冲击试验规格的转换计算。也顺便指出了该电子设备隔冲设计的问题即并未衰减冲击而是放大了冲击。  相似文献   

13.
From the view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overseas buyers at the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 (Canton Fair), the value of China s currency has become some sort of scapgoat for the US to cover up its ailing economy. As US took unilateral actions' to lower value for the dollar, other nations have been following suit. Chinas foreign trade must be prepared for a "currency shock" that may arrive at any time.  相似文献   

14.
Wage hikes affect production costs and hence are usually analysed as supply shocks. There is a long‐standing debate, however, about demand effects of wage variations. In this paper, we bring together these two arguments in a Kaldorian model with group‐specific saving rates and a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at allows for redistribution between workers and entrepreneurs following a wage hike. We thereby pinpoint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wage variations affect aggregate demand and (b) the positive demand effects of wage hikes may even overcompensate the negative supply effects on aggregate employment (‘purchasing power argument’). We conclude by noting that, whereas demand effects are very likely to occur,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purchasing power argument does indeed hold are very unrealistic.  相似文献   

15.
16.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平稳有序地去杠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在2016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刻画了去杠杆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基于此现实,本文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上构建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尝试利用违约成本的变化引入金融冲击,从未预期和预期冲击两个视角理解去杠杆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去杠杆过程前后信贷、杠杆率以及信用利差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不仅源自未预期违约成本的变化。违约成本预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为理解我国去杠杆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本文结果,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违约成本的实际变动,还应重视金融机构的预期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识别不同群体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与方式,是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和建立广泛环保合作体系的基础。基于中国强制退休政策这一外生的准自然实验,构造模糊断点回归模型,检验退休冲击对老年人环保偏好的影响。研究表明:退休对老年人环保偏好有负向影响;退休冲击降低了男性的环保支付意愿、环保合作行为和环境关心,且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女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心理、身体健康冲击,身份转变以及不完善的社保制度导致老年人在退休后降低环保偏好。据此,可以认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宣传与教育、社区组织传递环境信息、退休制度灵活化以及建立环境治理的参与保障体系,是建立多元化环境公共治理机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验证外需变化对企业工资的实际影响。本文构建包含外部市场需求冲击的理论框架诠释了企业外需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引发工资调整。接着,本文采用全球200个国家(地区) 3800种的HS6分位产品进口数据,匹配中国企业的出口信息,测算了每个企业基于目的国—产品的国际外需变化,结合2010—2013年中国海关和工业企业库进行实证。结果发现:控制企业外部供给和内需冲击等因素后,外部需求冲击对我国企业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的外需提高能使企业工资上调0. 173%;企业外部市场暴露加强了外需冲击对企业工资的作用;外资企业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企业、低技术行业内企业工资遇到外需冲击调整幅度较大。本文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企业视角厘清国际外需变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逆全球化下保证劳动力收入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金融混业经营的冲击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慧刚  张澍 《商业研究》2005,(2):142-145
金融资本对利润追求的本性、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 (银行 )市场内部化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混业经营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成为了一种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金融业不得不经受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模式在金融机构利润、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的冲击。目前 ,分业经营仍是我国金融制度的现实选择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hock advertising on consumer brand evaluations, for both socially acceptable and controversial product categories. The intervening roles of brand familiarity, perceived incongruity and disgust are also investigated. Utilizing two experiments and drawing upon congruence theory, this research offers empirical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at: (1) when familiar brands are advertised using a shock advertisement, consumers will show less favorable evaluations towards brands in a socially acceptable product category as compared to controversial products, and (2) for familiar brands, the differences in consumer evaluations between a socially accepted versus controversial product categories is mediated by perceived incongruity and disgust (a serial medi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