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靓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9):102-105+205
研究营商环境与劳动力就业关系,有助于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增长。本文运用我国35个重点城市流动人口调查和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数据,实证检验营商环境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改善营商环境有助于降低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服务,市场活力更强,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择;(2)改善营商环境各维度均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其中,商务成本对流动人口就业感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环境、社会服务和软环境,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3)异质性考察发现,一线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并且城市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生态环境以及软环境均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建议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提升城市就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2.
在引力模型分析框架下,结合消费者对异质车型的需求特征,本文研究中国向不同贸易伙伴国出口汽车规模差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通过改变居民购买力影响从中国进口的汽车规模,还通过需求偏好的调整影响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总体而言,随着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增长,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规律。对贸易伙伴国的市场定位也影响到中国汽车出口规模的差异,中国对不同贸易伙伴国的汽车出口规模与出口汽车的平均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商》2015,(33)
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词汇之一,如何顺利解决就业难问题,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利益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从多元合作视角下扭转就业观念入手,彻底改变就业主体的思想,使其与时俱进,以推进其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东北地区不同流动范围流出人口就业身份选择的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东北地区流出人口,省内跨市、市内跨县流动人口选择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大于跨省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选择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大于跨省流动人口,市内流动人口选择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大于市外流动人口;市内跨县流动人口选择雇主的可能性大于跨省流动人口。说明总体上本地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自雇就业。因此,各地政府在加强流动人口就业促进工作的同时,流出地省、市政府更要结合本地流动人口就业身份选择的特点,为流动人口自雇创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5.
陈胜 《市场论坛》2014,(7):59-61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科技人才就业城市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导致其离开该城市的原因.研究发现,科技人才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既存在经济动机,又存在非经济动机,而大多数科技人才会因为城市中各种城市舒适物的缺乏而离开该城市,科技人才的个人特质和当前就业的城市特征都会对科技人才流入与流出当前就业的城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何美珍 《商》2014,(15):23-23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异常突出,而决定就业率的关键就是就业的供给和需求。本文通过EViews5.0软件对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Moran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环渤海经济圈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和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通过动态比较发现,同一省份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比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显著,但经济增长加剧大气污染的作用逐渐变大,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大气污染的减排效果日益减小。因此,针对区域差异制定合理的联防联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缓解大气污染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运用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人口统计因素如何对手机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影响。以电话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等四个单变量因素分别对手机品牌选择的影响;其次,利用四个因素的多种组合进行了多变量的组合分析;再次,同时利用四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的研究结论为手机的制造商和分销商在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娜 《商》2014,(18):98-98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实际分析了我国十四家商业银行在2005年至2008年间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主要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与贷款额、员工数量和存款额之间的线性关系,希望借此能能够能出一些结论,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下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中国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平衡造成影响。本文采用月度数据,从进口角度,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需求下降是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上升的主要原因,出口减速、国内需求上升、人民币升值、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出口退税政策等因素次之。解决这一问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内需,适度调整人民币币值,合理调高出口退税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学界和公众关于调整“一胎”生育管制政策的呼声日高.那么不同的人口政策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按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大小对家庭类型细分为12组,并引入动态CGE模型中,定量分析了不同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的影响.完善单独、推行二孩晚育政策下的基准情景的人均GDP水平最高;执行严厉计划生育政策的LOW情景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水平最低;完全放宽人口政策的HIGH情景,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承受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均GDP水平不如基准情景.从人均GDP和环境压力角度来看,我国应该完善“单独”政策,适当推行“二孩晚育”的人口政策,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能适当减轻社会环境的承载压力.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视角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10年间广东省流动人口增速高居全国之首,在此十年间,广东省也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那么广东省经济转型对人口时空变化有着怎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广东省各县城单元机械增长是总人口变动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差距渐趋缩小.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转变对人口分布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广东省经济转型,三产产值的增长对流动人口也会呈现出一定拉力.需求结构转变对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外需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而对于非珠三角地区而言,固定资本投入是近十年来对流动人口的主要拉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虽然许多研究强调急救培训对拯救人类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人们都缺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突发事件后的第一专业救助对于个体的生与死起着重要的作用。酒店员工个体的急救能力是一个影响员工安全服务绩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酒店员工的急救能力,并研究员工的个人特征、工作因素与员工急救能力的关系,以及员工急救能力的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酒店业员工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性别、部门、职位、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等对急救能力的影响显著,是否拥有急救证书则对急救能力的影响不大;员工的急救知识对急救技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急救态度的影响不显著;急救态度对急救技能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对酒店的急救培训项目的实施和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198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实际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Granger原因。文章据此认为,宏观经济内部失衡,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迫使企业低价出口,是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横截面数据构建线性模型,从城市化水平、投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和劳动力价格等方面出发,本文对决定服务业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数量分析,进而探讨了促进服务业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结论显示,服务业投资增长及基础设施改善对服务业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本文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应将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结合起来,在加大服务业投资时,不仅要考察投资的经济回报率,更要重视投资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同时,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服务业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借鉴ERBV理论构建了乡村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机制模型;基于浙江乡村企业实证数据,采用Ordinal回归分析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区位资源降低了乡村企业的迁移意愿,紧密的社会联系、高水平的供应商地理嵌入性也降低了乡村企业的迁移意愿,客户关系、技术交流和业务支持力度则促进了乡村企业的迁移。研究和利用这些变量的上述关系是政府诱导和激励乡村企业迁移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With an estimated investment of over 1 trillion dollars to dat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roducts and applications, one would hope that there exists a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i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The level of IT usage has widely been accept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IT success within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synthesizes and validates the construct of IT usage using a meta-analysis. It accomplishes that by analyzing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various studies over a period of time covering a broad scope of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user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S), and it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evel of IT usage within organizations. In general, the results of this meta-analysi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exists a strong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ease of use and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an IT system to the actual amount of usage. Another factor that indicates a high level of IT usage is the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f IT within an enterprise. Although the factors of education level, training level, and professional level were found to have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IT usage, the magnitude of these effec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erceptions of the user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anagers and IT professionals may have a better chance of avoiding IT system ineffectiveness and even failure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especiall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t synthesized and validated the results of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published in some of the best IS journals. Rarely do single research experiments provide definitive answers on which to base policy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9.
在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方面,全世界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同仁们已共同认识到,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中国情况也不例外[1].相对固定人口而言,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人口流动的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其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的加速传播[2].因此,掌握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的危险因素,可为开展最有效、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流动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梳理,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实际调查,通过对南京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居住、消费、收入等状况的描述,揭示并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