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4.
基于2004~2021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在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研发要素流动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直接促进服务业碳生产率提升,研发要素流动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研发要素流动的中介路径。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本地与邻地的服务业碳生产率;基于不同行业和区域进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序引导区际间研发要素流动,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有效推进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α收敛;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而在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将达到各自的稳态水平,同时各地区污染排放强度的收敛速度呈现中部最快、西部次之、东部最慢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市1978~2007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TFP不断提高,但增长幅度呈阶段性下降态势。随着服务业资本深化过程的推进,服务业增长的要素推动作用相当明显,而TFP的增长贡献则逐渐降低,而且,在TFP的变化中,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明显,但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相对有限。在空间分布上,TFP增长及其分解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性差异,但收敛检验表明,各省区市的TFP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1992~200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国出口复杂度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碳生产率等因素对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影响。研究发现,碳生产率作为一种新的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对提高各国出口复杂度至关重要;不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碳生产率的提高都能够显著促进出口复杂度的提升;各类资本禀赋与出口复杂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中存在差异;自然资源禀赋不利于出口复杂度提升的“资源诅咒”现象更容易在低收入国家出现;经济开放度的扩大更有利于低收入国家出口复杂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探讨中国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改进的指标度量2002~2019年30个省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区域差异程度及差异来源,分别采用去除空间相关性的σ系数、考虑空间相关性的β收敛模型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有大幅提升;在“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净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依次为两种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内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将Hausmann等(2005)构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中人均实际GDP改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该指标对制造业相关度量的适用性;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并对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予以空间相关性修正。研究价值:为判断中国30个省份及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与事实参考、促进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杜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53-69
核算1991~2011年中国省际种植业污染排放量,利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与农业环境友好指数(AEFI)分析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发现,环境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环境绩效的地区差异及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最差;除内蒙古外其他各省份的AEFI均小于1,即农业增长环境不友好;是否考虑环境因素对农业增长的绩效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能源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对收敛问题的几种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梳理,然后对1986~2006年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差异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的总体差异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而是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率收敛特征各异:东部地区差异缩小且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经过小幅波动后也趋于收敛,而西部地区差异呈现出三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巩固和发展这一趋势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东西部区域差距;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优势,但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且经济规模效率极低,垄断等非市场化制度正在阻碍东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国TFP增长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俱乐部特征;各区域均存在显著地条件收敛趋势,从而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将长期存在。政府在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不仅要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投入、促进劳动力市场繁荣,更应该注重市场化推进与法律制度的建设,破除行政性垄断,通过有序的市场化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9—2009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数据,分析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的收敛性情况。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不存在σ收敛,存在收敛速度较为缓慢的β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而东部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进行β收敛时,将时间段一分为二进行分析,每个时间段并不存在β收敛。收敛的结果有别于常见的收敛模型,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内部的市场、人力资本等环境不同,以及各地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大相径庭。此外,还就收敛分析的结果给出了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