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对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梯度剖析,对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选择做出了判断,论述了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铜陵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加速向外转移。宣城市应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以开发区为平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河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设立示范区将为河南省产业承接带来示范效应及扩散效应,同时,其阻滞效应、极化效应等也将给河南省产业承接带来冲击和挑战。河南省要充分把握示范区建设的难得机遇,趋利避害,积极调整产业承接战略,力争做到"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通过SWOT分析可知,皖江城市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共在。从整体来看优势和机遇大于劣势和挑战,但必须要清楚认识到,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可以相互转化。优势与机遇是潜在的,需要我们积极利用和抓住它,真正促进示范区建设。对于劣势与挑战,我们要学会变换角度思考,劣势中蕴含优势,挑战中存在机遇。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资源现状以及未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并从人才柔性流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流动路径等方面对示范区人才柔性流动机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承接产业转移受到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市场供求、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选取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20个影响因素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进行排序,得出各指标影响的重要程度。最后提出了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的背景下,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集聚中心,促进产业集群良性竞争和协同创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在研究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总结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2011年8月22日撤销地级市建制,管辖区域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市)、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不仅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
为使研究的问题集中和有针对性,首先有必要对文章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围做一些理性的梳理、交待和规范。一、产业升级的内涵与产业转移承接的效应虽然,产业的结构升级与调整是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者使用十分频繁的一个词,但实际上人们是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合作治理是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三圈理论,构建V-C-S三要素研究框架,分析区域合作治理影响因素,并通过价值判断、能力比较和支持研究,探索契合合芜马未来发展的合作治理模式,以推动该区域合作治理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上市公司2008~ 2011年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进行全面调查,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分析示范区上市公司营运资金主要项目管理现状以及问题,并提出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却没有显著影响,不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环境成本控制是基于全球环境恶化、政府和公众关注环保以及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背景下逐渐得到重视的。通过对工业企业的分析发现,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弱的正相关关系,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相互促进。应从宏观层面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从微观层面不断完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尽管安徽皖江城市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仍存在着集群品牌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统一协调性等问题。为了开拓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新局面,务必要发挥区域的区位与资源优势打造自主品牌集群;整合资源,促进区域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必需的政府支持与服务体系,构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建设的宏观协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文章对皖江城市带是否具备旅游目的地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从体制、机制、产业融合、政策和人才等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建设支撑体系,以提升该城市带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两年多来,示范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安徽经济强劲发展的新引擎。在示范区建设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障。而一个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围绕示范区经济建设的环境保护理念,深入分析了示范区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借鉴湖南经验在示范区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承接涉及到方方面面,地方财政支出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在产业承接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皖江城市带8个地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发,可以对皖江城市带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并且存在着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