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目的是在于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或短期的名义利率,从而达到影响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实际变量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来影响产出。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由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组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例  相似文献   

2.
沈奇 《中国经贸》2012,(18):111-112
很长时间以来,货币政策在经济学界中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举出1989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在建立名义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线性关系和实际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线形关系等模型的基础上,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因为没有完善的货币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就没有了足够的独立性,同时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金融市场发育也出现了不成熟的现象,由于这些因素,我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效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完善和健全,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以实现,而且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根据这些有效措施,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实现的。本文拟就再贴现率政策在调解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加以分...  相似文献   

4.
李成  赵轲轲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3):88-92,121
文章主要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部分分析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模型关于货币政策跨国传输等相关问题。货币供给分为国内供给和外部输入,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变化可以分析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乘数效应影响了货币供给量。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央行调控独立性的发挥,外部货币的输入容易形成对国内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某种程度的冲击,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加。经验分析发现,美元输入对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影响到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执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货币形态的发展。电子货币作为新形态的货币,以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成为当今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也在逐渐加强。本文从电子货币的概念类型和经济学中相关的货币理论入手,透过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银行货币垄断发行权及其铸币税等角度,分析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挑战。同时,从货币内涵的改变出发,进一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及供给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传导和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对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时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张喜玲  杨振宁 《特区经济》2004,(12):145-146
从西方国家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来看,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是一种主流思想,利率对货币政策意向的传导是通过中央银行操作调控基准利率开始的。基准利率变动首先影响的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在广义金融市场上,短期利率变动可以通过两条渠道来影响长期利率,进而最终影响投资与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李慧杰 《北方经济》2008,(13):75-77
一、引言 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自从世界上出现中央银行、自从中央银行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经济体中承担重要宏观调节职能以来,货币需求分析就一直是货币当局寻求最优化货币政策调节方案的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王祥  苏梽芳 《南方经济》2014,32(3):21-37
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框架下,运用福利损失函数和脉冲响应方法研究我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规则相对于利率规则,使外生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持久,造成更大的福利损失,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则应该逐步从货币供应量规则转向利率规则;在一定条件下,前瞻型利率规则、后顾型利率规则和泰勒规则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相差不大,从便利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应该选择后顾型利率规则。  相似文献   

11.
在开放和发展条件下,基于凯恩斯动态货币需求调节方程和Cavoli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汇储备增加的国内市场利率决定模型。对中国2001~2008年月度数据的OLS和TSLS回归结果表明,国际市场利率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利率影响并不显著,而物价水平、产出和滞后一期的货币供给等变量系数符号不仅与理论预期一致,且检验显著。论文进一步采用了递归的SVAR模型来分析国际利率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利率的动态冲击效应,脉冲响应函数表明这种动态冲击效应同样十分微弱,说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有效性和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根据有关利率的理论含义,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政府或货币当局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并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在形成机制上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或资源稀缺程度来决定的,在利率的运行机制上中央银行赋予商业银行充分的利率自主权,中央银行只通过调节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来间接地控制和干预其他利率,而不是靠传统的行政命令来直接管制存贷款等的利率,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使利率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发挥"指示器"的作用,由市场来传递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其效用.  相似文献   

13.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其与法定准备金、贴现政策并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市政策调控目标。相对于法定  相似文献   

14.
高彩霞 《辽宁经济》1998,(12):34-35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以影响货币政策的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实质上是一种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的经济手段,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它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  相似文献   

15.
田野  张晓波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93-111,158,159
政治经济学文献表明,通过将货币政策交给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来管理,政府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性。但是,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在政治过程中也构成了一个否决行为体,从而有可能限制国家(政府)的自主性。根据"结构导致的均衡"的分析视角,如果国家偏好与中央银行偏好不一致,何者可以转化为权威性行为将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在国内政治制度的变革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制度与国际谈判来改变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既有均衡,并使这种均衡朝着增强国家自主性的方向演变。作为世界上独立程度最高的中央银行之一,德国联邦银行担心欧洲货币合作会干扰其维护国内币值稳定的目标,更不愿通过放弃本国货币马克来推进货币一体化。但是,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其在国际制度与国际谈判中享有的信息优势与合法性,克服了德国联邦银行对欧洲货币合作的反对,推动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16.
DSGE模型框架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为了保持通货膨胀和产出稳定并使经济更快发展所使用的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目前,通行于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规则主要有利率规则和货币供应量规则。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已逐渐从货币供应量规则过渡到利率规则,而在我国不管是应用方面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哪一个货币政策规则更适合我国始终都还没有定论。因此,本文试图在DSGE模型的框架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相比于货币供应量规则,利率规则下:(1)货币政策更有效;(2)技术冲击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更小;(3)技术冲击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更短暂。因此,研究得出,我国更适合使用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学文献表明,通过将货币政策交给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来管理,政府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性。但是,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在政治过程中也构成了一个否决行为体,从而有可能限制国家(政府)的自主性。根据"结构导致的均衡"的分析视角,如果国家偏好与中央银行偏好不一致,何者可以转化为权威性行为将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在国内政治制度的变革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制度与国际谈判来改变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既有均衡,并使这种均衡朝着增强国家自主性的方向演变。作为世界上独立程度最高的中央银行之一,德国联邦银行担心欧洲货币合作会干扰其维护国内币值稳定的目标,更不愿通过放弃本国货币马克来推进货币一体化。但是,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其在国际制度与国际谈判中享有的信息优势与合法性,克服了德国联邦银行对欧洲货币合作的反对,推动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18.
梅建予  陈华 《南方经济》2017,36(4):1-18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之后货币大规模跨境流动而引起的担忧。文章研究发现,在给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境外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央银行应将境外汇率失衡纳入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反应系数取决于境外利率、产出和价格对境外货币需求的决定系数。理论分析还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的有效性,而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产出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经济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未对国内利率、产出和价格带来明显冲击,且无论是在M0层次,还是在M2层次,人民币国际化均未明显影响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8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数据就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进行了经验分析。在改革前期,利率主要通过资本动员影响经济增长,由于资产替代效应和货币导管效应的同时作用,使得利率对当年和下年经济增长产生方向相反的影响;在改革后期,货币导管效应作用减弱而资本分配效应增强,在资产替代效应和消费替代效应同时作用下,利率对当前和滞后经济增长的影响弱化,这给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运用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国际收支在中国经济中暂居重要位置,其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可能已成为干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了三层次实证分析模型,就近年来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中央银行被动使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冲,但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仍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流动性既会影响中国经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中国经济的渠道。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避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