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国内     
《天津经济》2013,(12):73-75
上海碳排放交易开市 控制企业污染源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将来.政府会通过分配年度碳排放额度,将节能减排压力传导到企业.通过倒逼机制控制企业污染源.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选择低成本减排路径,进行产业升级、清洁发展.还有利于推动“碳服务”关联产业和碳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东莞战略形势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驱动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机制:构建知识创新长效机制;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孵化高科技企业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资金引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投融资机制;建立产业财税诱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赵伟 《浙江经济》2009,(19):42-43
区域制度转型与产业集聚的“倒逼机制”,仅限于地方政府有权处置的产业与行业,超出地方政府权限,“倒逼机制”便无能为力了  相似文献   

4.
"绿色治理"理论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施"绿色治理"需要加快推进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创新型、低碳型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宁波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创新驱动低碳产业升级既可发挥宁波现有之优势,也可弥补宁波发展之短板。文章研究了宁波低碳产业在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和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确立创新驱动低碳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经济的顶层设计入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构建保障低碳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达到满足城市经济"绿色治理"需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传统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且其过于依赖要素投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及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需要对企业数据、市场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进行综合应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应通过利用工业大数据促使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包括智能化生产、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开展服务型制造与个性化定制、打造制造业"双创"平台。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从工业大数据专业服务主体、企业与用户联动、政府与组织等方面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大数据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相关机制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6.
东部产业转移与中西部“三农”问题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西部地区受"三农"问题拖累,东部地区则受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困扰,且两者互为影响、相互加强.统筹解决两大区域发展难题的现实且有效途径,是积极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及其承接.东部以产业转移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中西部则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承接,要求构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将中西部地区打造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应加强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13,(22):32-35
绍兴市充分抓住和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开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对浙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机制中,技术的创新是其核心,而技术、市场、政府、利润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其中,技术、市场、政府是外部驱动因素,利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内部驱动因素。由此可得到这样一条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即:内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技术创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归根结底是由技术创新的内外部五种驱动因素驱动的,下面来分析这五种驱动因素是如何驱动内蒙古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温州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须利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寻找一条适合温州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刘浩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2-27
解决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内容之一。借鉴美、德经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多方参与的平台化发展路径。建议面向中小企业聚集产业,体系化布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立政府主导、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运营模式,围绕制造业企业“诊、研、产、供、销、服、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服务,帮助中小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行为策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以327家泉州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行为策略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组织创新气氛在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工作设计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择、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及薪酬与激励等策略的调整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经济渡过"高危期"后,进入了呈现诸多复杂特征的后危机时代,后G20下企业需要新的角色定位和转型发展,促进国际经济治理核心机制的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绍兴纺织产业的在后G20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现存的问题,最后探讨了该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一方面是因城市更新而迫切需要迁出的企业找地方"安置";另一方面是散落在乡镇中的各类企业在"关停并转"的方针下,急需升级改造和集约集聚发展。建立新型园区,将企业入园,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途径,新型园区实现了企业和园区的专业化分工,重构了产业组织形态,有效地将散落企业负的外部性问题内生化,同时构筑了入驻企业主动实现自我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众多领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后续运维和升级工作的人才短缺成为这类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上存在滞后产业发展、学科壁垒窄化工程人才知识体系等问题,无法有效满足产业需求。文章通过分析发现现场工程师培养逻辑紧贴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产业需求。因此,文章提出面向产业需求,以“上游企业+学校+下游企业”的产教协同机制,以现场工程师学院为载体,跨界融合组建混编教师团队,以大工程观理念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深圳转型升级的经验为"新常态"增长做出了两个理论贡献,即专业化分工和制度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顺利实现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产业持续跨越性升级。深圳经验的核心在于,不仅重视产业分工深化中所体现的市场自我发育过程,也强调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适于企业创新与学习的环境,支持企业分工专业化的创新过程,为产业升级奠定支撑基础,从而实现增长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工业互联网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工业互联网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阐述:首先,工业互联网构建了企业与用户无缝对接的平台,促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其次,工业互联网提高企业生产效能,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企业高效化转型。再次,工业互联网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助力制造业企业生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河池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南丹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抓住这一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机遇,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采取扎实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增量提质发展,打造新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用工短缺”问题已成为不争事实.用工短缺现象迫使我们审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考“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而产业升级需要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本,用工短缺倒逼产业升级.该文从产业升级内涵解析出发,以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为核心变量,通过构建“产业升级-用工转移”模型,探析产业升级与用工短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传统工业强镇的转型升级更加值得关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工业强镇,在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通过实施载体优先、替代优先、大项目带动等措施,推动整体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传统工业强镇转型升级的"第二季"。同时,针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军  章钢 《浙江经济》2014,(16):46-47
面对经济新常态、发展新要求、工作新挑战,要更加突出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线,以改革创新驱动、环境综合整治倒逼、需求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等为抓手,全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 近年来,浙江省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环境倒逼、要素倒逼,着力打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浙商回归、有效投资等转型升级“组合拳”,促进了经济的转型、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