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供需结构错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朝阳  白艳  王韡 《经济研究》2020,55(2):20-35
我国服务业部门GDP占比偏低,而工业部门长期受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困扰,这种三大产业层面上的供需结构错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构筑了一个包含土地生产要素的三要素三部门动态一般均衡结构变迁模型,证明当存在某些体制性障碍导致服务业部门无法顺利地吸纳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入时,那么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生产要素就只能更多地流入到管制较少的工业部门。在产品间不完全替代情况下,这种要素市场改革的滞后会导致服务业部门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现象并存的供需结构错配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依赖外部需求。因而,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是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凭借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深入拓展,在SLM理论的研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均衡分析的思路却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造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以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在生产关系的层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进一步解释。而剑桥学派秉持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的思路,无疑有助于解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如何"天然地"制造分割,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引入了讨论。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对上述理论进行评析、互动与拓展,可以为解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一个更有益的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镇劳动力供给和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均有显著影响。农村迁移劳动力与城镇居民就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城-城迁移人口对迁入地人口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均无明显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一体化逐步演变为省际之间的分割,再次走向大经济区之间的分割和区内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借助农民工的迁移流动来实现的,因而在本质上依旧是分割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一个现代部门技术选择内生的经济结构转变模型,来讨论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变)与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间工资差距的关系.由于现代部门的技术选择内生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经济结构转变既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又影响其需求结构.本文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现代部门通过调整其技术结构,可以增加对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加快经济增长,同时缩小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这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增加劳动力供给;根据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趋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趋势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刘伟德 《经济地理》2001,21(4):427-430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阐述中国劳动力市场核心问题的改变:就业总量创造不足问题已被劳动力市场失衡所取代。劳动力市场失衡原因首先在于,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升级,新增劳动力结构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转变为初中毕业生,又由高中毕业生转变为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供给结构转型同时,需求结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需求依然是低技能、低工资的低端就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性诱发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难以调整原因在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被"俘获",无法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或沿价值链攀升,难以实现价值链分工角色定位改变。对于这一难题的破解,应当采取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办法,而推动国内企业价值链整合可能需要更多的制度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经济学中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一个局部正反馈的循环系统。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导致我国人力资本收益的减小和人力资本投资量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因此,退出这个循环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主体进行提供劳动时间决策的结果.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参与率、工资率、税收等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劳动力总量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趋缓甚至过剩;呈现出结构性和季节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1.
将自然科学领域关于全球变暖对粮食生产率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经济学中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全球变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将成为不利于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因素。在全球变暖与人口增加、劳动力减少和耕地减少等不利于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在全球变暖、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减少这些趋势难以逆转的情况下,增加对农业的资本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这两个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而改变的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全球变暖会影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要求中国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朱瑞 《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04-10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企业供给劳动力,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需求劳动力.由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企业)向居民户支付要素报酬(工资),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劳务生产的职业岗位上.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回顾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有关观点,在认同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三种类型的前提下,对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影响农民工就业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户籍制度和地理分隔是城乡分割的根源、工资差别是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的充要条件,分别从农民工供给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需求两个侧面解释了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的转折点,这预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将很快到来。面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型短缺并存、老龄化和失业并存、高资产价格、国内分配体制失衡、国际分配体系不利等问题的挑战,急需制订战略性政策措施。通过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改善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加教育投入,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达到减少劳动力需求、多渠道加大劳动力供给,进而消除和降低阻碍人口红利实现和取得的障碍,充分实现未来人口红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吴琦  肖皓  赖明勇 《财经研究》2015,41(4):18-30
文章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HINAGEM)并考虑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依赖”特征,在多元劳动力转移矩阵中引入了农民工和城市非熟练劳动力的流动机制,设置了分阶段农民工市民化模拟场景,运用实际与拟合数据评估其动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和农民工“替代效应”引致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变化,直接改善了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变动促进了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向熟练劳动力的升级,实现了整个就业市场的结构优化;在供给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带动了不同行业的资本存量积累,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在需求方面,国民收入的改善促进了长期消费增长,而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整体下降则提升了出口规模.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长期的红利.  相似文献   

16.
杜靖 《生产力研究》2012,(4):124-127,181
人力资本的状况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要理解大学生失业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光是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和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与两个市场相关,一是教育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其中高等教育供给处于中间位置。两个市场上,决策主体都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进行最优决策。在中国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教育市场上存在着家庭对高等教育夸大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经济发展难以充分吸收现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供给过剩。两市场的不均衡将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压力的加大及人力资源闲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始终面临着较大的粮食需求压力。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会对粮食的需求与供给产生重大影响,也会直接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粮食产出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二是粮食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区域差别较大;三是中国粮食安全不可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黑龙江省由于耕地面积、土壤、机械化程度、粮食商品率等多方面的因素具备了粮食生产的优势,在中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禀赋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一要素禀赋特征也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比较优势。事实证明,不管我们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作了何种努力,要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没有解决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经济成就为世人瞩目,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从而为中国七亿多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有三次大的全球化推进和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导致财富的增加。第一次是17…  相似文献   

19.
自2011年开始,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双边贸易、投融资领域开展本币结算,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却未取得明显进展。基于货币供给和需求角度,对其中的障碍因素进行剖析。从货币供给角度来看,人民币与美元实力相差悬殊,中亚区域美元流动性相对充足,人民币结算市场有限。从货币需求角度来看,官方层面各国在本币结算合作中存在分歧与博弈,中亚各国政府不会排他性地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私人层面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无法有效支撑人民币结算;中亚的美元货币替代,降低了人民币结算的收益;中亚地区部分国家生产力不足、出口产品少,令中国“市场提供者”的角色无法有效发挥,限制了人民币结算。因此,在本币结算的框架下,需要提升人民币交易便捷性,补齐供给短板;增加政府间深化合作,扩大官方层面对人民币的需求;培育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力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合作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黄毅  李健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24-126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运用年龄移算法对泰州市劳动力供给人口进行预测,同时,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和就业弹性系数对劳动力需求人口进行预测,得出2015—2100年间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认为主要是由于人口制度和各行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同导致泰州市未来劳动力走向供给短缺,要减少泰州市未来劳动力供给短缺必须放开生育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机动退休年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