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灾害、风险冲击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扶贫工作方向近年来已从减少绝对贫困转为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上来。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确贫困脆弱性的内涵,明确风险冲击与贫困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并对脆弱性进行科学度量。国内外关于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文章从理论框架、实证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灾害及风险冲击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对三种主要的贫困脆弱性度量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在综述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在我国政策背景下,可能有效降低风险冲击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村域地理环境通过影响农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和收入能力进而影响农户贫困持续性,本文利用2005~2010年湖北农户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考察农户贫困持续性。结果表明,民族村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非民族村农户,山区村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平原和丘陵村农户,距离乡镇5~10 km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其他农户;非农业劳动时间对民族村、山区村和距离乡镇5~10 km农户退出贫困的影响效应显著减弱;村人均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时间的交叉作用对农户退出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建议扶贫政策应向民族村、山区村及距离乡镇5~10 km村的农户倾斜。一方面,通过适度扩大耕地规模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农业创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农户在获取非农就业机会方面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吉林省3 445个农户开展的实地实验,使用双重差分评估了风险冲击对农户经济偏好与决策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风险冲击会使农户更加厌恶风险,回避高风险—高回报的生产投资策略,并加大农户对跨期时间偏好不一致的程度,从而降低农户的跨期决策效率。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对理性人拥有稳定偏好的假设至少在冲击后短期内并不成立。正规小额信贷可得性能够调节风险冲击,表现在:缓解个体尤其是男性、中老年或低教育水平人口在风险冲击下的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农户面对风险冲击时的风险承担行为;降低女性的风险厌恶概率;缓解农户跨期时间贴现偏好不一致的程度;缓解中老年或资产贫困人口的损失厌恶程度。  相似文献   

4.
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本文基于中国8个省份、1354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大病冲击对于农户长期收入的影响以及健康风险冲击持续的时间。我们发现:(1)大病冲击在随后的12年里对于农户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2)大病冲击对于农户的短期与中期影响使得患病户人均纯收入平均降低5%—6%;(3)健康风险冲击的长期影响可持续大约15年,并且冲击对于中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冀北山区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北山区是我国环境脆弱与贫困并存的区域,在此地区进行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区域内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中日共建"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项目区为例,通过在项目区入户调查,分析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得出初步的结论:在生态建设项目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禁牧等措施,限制了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加大对项目区农户的技术扶持、资金扶持等,改变项目区的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以及养殖方式,能够提高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随着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户的非农业就业收入、林业收入有所增加;生态补偿性收入在农户的收入中占据很大比重,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是维护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动态贫困研究是从中长期考察家庭贫困状态,关注家庭贫困状态的脆弱性与发展演变。采用CHNS家庭微观数据,通过对我国农户动态贫困的研究发现:男性户主、年轻户主、人口规模较大、低人力资本、人均使用耕地面积越多的家庭,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贫困发生概率较大;此外,我国农户动态贫困还表现出较强的区位特性。减贫政策应该从以下四方面改进:一是细分农村贫困人口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二是建立贫困家庭教育技能补贴制度;三是帮扶贫困地区开展非农或高附加值农业经济;四是建立有区域特征的扶贫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笔者利用NGO扶贫贷款调查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多项选择Logit模型,对NGO小额贷款介入前后贫困农户借款决策、借款额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接受NGO小额贷款后,贫困农户借款发生率和借款总额明显下降,单户借款额度却相对上升;农户主要借款途径由私人借款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渠道。实证研究显示,除户主个人特征、家庭人口构成等内在因素对贫困农户借款行为影响显著外,农村金融供给状态也是重要的外在性影响因素。在金融抑制条件下,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私人借贷成为贫困农户借款的主要供给者。NGO小额信贷通过提升贫困农户的经济能力来转变其借款行为,在农户借贷途径由私人借贷转向信用社借贷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贫困问题关乎中国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贫困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无论采用家庭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作为贫困标准,还是采用家庭人均每日消费2美元作为贫困标准,互联网使用均显著降低了农户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同时采用稳健性估计与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积累、提高农户的非农就业概率与非正规金融借贷水平进而改善农户的贫困状况。因此,在全面脱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并且使其成为贫困农户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从而助力贫困农户增收,以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农户对耕地劳动力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湖北省9个县市67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农户劳动力投入影响很大,务农人员主要是中老年人,且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是理性的,符合比较利益和风险规避原理;农业机械对劳力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甘肃、河南、广东三省18个县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分别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分布栅栏模型对中国农村患者门诊和住院需求量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支付能力是制约农村患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医疗保险的覆盖有利于提高农村患者的门诊和住院消费。对于贫困患者而言,疾病史、行动障碍及自评健康水平对其医疗需求行为的影响与非贫困农户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来自农户的调查数据对湖北省红安县农户的贫困状况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剖析了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农户的贫困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06~2010年的农村住户连续调查数据,采用A-F多维贫困测算方法,从消费、教育、健康、生活质量和资产5个维度测算湖北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并按多维贫困持续年度将贫困动态性划分为从不贫困、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多维动态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湖北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状况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没有农村家庭处于极端多维贫困;影响农村家庭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的因素主要有接受培训劳动力占比、家庭经营类型和所在村是否在郊区,此外,农村家庭慢性贫困还受劳动力占比、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所在村地貌和是否为老区村的影响。因此,在扶贫实践中,应根据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构建贫困动态识别和退出机制,加强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克服地理条件对农村家庭发展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基于滇西南山区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状况,研究发现:近十年来,随着种植结构和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变,山区农户生计行为从"生存型"生计转变成"发展型"生计。进一步构建OLS和FGLS模型,分析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亦有助于农户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同时,台地面积少、健康水平高、参与合作社、现金或存款金额较大、海拔较低也有助于农户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而劳动力比重大、现金或存款金额少则有助于农户提高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比例,由此促进山区农户生计转型。  相似文献   

16.
顾丽华  谢保鹏  裴婷婷  陈英 《生产力研究》2020,(11):30-34+45+161
为探究农户分化对农户农地经营行为的影响,文章以农户分化现象较明显的河北省辛集市作为研究区,运用农地依赖性程度评价对农户分化进行了划分;采用熵值法确定农户农地经营集约程度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得到农户农地经营集约程度;并运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分化对农户农地经营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户分化结果表现为全职小农、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农为主兼业农户、以农为辅兼业户Ⅰ、以农为辅兼业户Ⅱ、非农户七种类型;(2)根据农户农地经营集约程度把农户经营行为划分为无经营行为、高粗放型经营、中粗放型经营、低粗放型经营、集约型经营、高集约型经营六个等级;(3)农户分化类型对农户农地经营行为的影响显著。农户种植结构受农户分化的影响显著,兼业农户多种植粮食作物,农户对经济作物的种植较少;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偏向于种植经济作物。全职小农、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类农户集约型经营行为明显,以农为主兼业农户、以农为辅兼业户Ⅰ及以农为辅兼业户Ⅱ倾向于粗放型经营。政府应多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发展新型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培育新型农民;扩大集体经济,合理利用耕...  相似文献   

17.
杨万江  赵二朋 《经济论坛》2010,(10):145-147
本文利用对湖南和浙江水稻农户的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对农户水稻每亩净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产量、稻谷销售价格、加入合作社与农户水稻净收益呈正相关关系;种植面积、田间管理与农户水稻净收益呈负相关关系;年龄等与农户水稻净收益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陕南移民搬迁农户的贫困类型和成因有利于建立精准的扶贫工作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陕南安康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移民搬迁农户贫困类型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收入和消费标准,可以将移民搬迁农户分为选择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三种类型。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比贫困线低的农户所占比例为28.57%,这种贫困类型属于选择性贫困。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愿搬迁和集中安置对农户摆脱持久性贫困有显著帮助,而2011年的搬迁农户更容易走出选择性贫困陷阱。此外,农户的家庭和社区特征以及生计类型对他们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全国191个贫困村3101户家庭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修正的FGT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测算了不同类型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并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农户家庭类型与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较高,当前建档立卡的识别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错漏。从家庭结构的特征来看,家庭结构为单身或夫妇、单亲与孩子、四代同堂的农户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不同子女数量的二代家庭的多维贫困差异并不明显,子女数量并不必然导致家庭陷入多维贫困。此外,不同类型农户的多维贫困指标贡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需要提供基于家庭结构差异的多元化识别和帮扶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些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生猪供给不足是生猪市场本身的周期性谷底和2006年的猪疫病、饲料成本上升等原因的叠加.对陕西省周至县农户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养猪散户选择是否养猪也有出于消费保险动机的因素.当前,山区农户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能够取得稳定的非农收入也是散养户减栏、空栏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