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提升人的城镇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使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适应。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城镇能力"这一概念,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得出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该规划系统地介绍了新型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并提出要着重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解读的"三个1亿人"。X是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微吧     
《中国经济快讯》2014,(10):13-13
辜胜阻:媒体误读了总理的城镇化路径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温学延 《老区建设》2013,(11):23-26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地区。城中村对城市发展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效应正日益显现和扩大,非法买卖集体土地,违法违规建设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以全南为例,围绕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对策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几点初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杨平 《特区经济》2014,(1):41-42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背景下,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城镇化进程,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城中村"。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中村"现象,阐述其成因、现状及特征,并分析"城中村"问题对周边社区带来的不良后果,深入地探讨"城中村"现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农民权益成为影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农民权益的内涵出发,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权益的受损问题,着重分析了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户籍制度、公共服务、民主建设、法律保障等方面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城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三个1亿人"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看似简单的五个字,从制度建设、价值取向、宏观布局等层面细细分析,却蕴藏着诸多改革深意,描绘出指引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三维坐标":拆除隐形"篱笆墙",落实以人为本:降低圆梦"高门槛",实现共享文明;抹平东西部经济鸿沟,力求区域发展均衡。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善民生经济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城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城镇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传统的规模扩展向综合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简单的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建设的意义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域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新"更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核心"的内涵式城镇化。如何在国家大的战略背景下兼顾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特质传承,构建适宜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化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试图从资源维度、环境维度、产业维度、文化维度、多维度综合等视角展开探析,寻找适合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核心提示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要着重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让进城农民早日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布局,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合川区,成为全市未来城镇化主战场之一,提出建设重庆经济强区、西部宜居江城、中国知名旅游城市的发展愿景。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合川区建设西部宜居江城如何破局?农村如何实现就近城镇化?"以农民新村为契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实现‘家门口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以2000-2014年中部六省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质量逐年增长,且呈趋同趋势。将城镇化动力因子分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力是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真实动力。据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综合解决准市民、市民、农民"三类人"的发展问题是未来中部六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山东省聊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整个聊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并结合聊城的自身特点和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文章以北方湿地之都盘锦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新型城镇化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等拟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并提出推进目标实现的道路,力求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全面增长、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化,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贪高求速、重量轻质、轻软件而重硬件、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是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关键。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大对农村地区扶持力度、改革农民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居民生产要素报酬均等化、采取多种形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两型社会"是湖南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的现实诉求与必然选择,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标准,提出了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并就如何以"两型社会"建设标准来引领城镇化建设实践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地方政府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柳林县特色农业园区的考察,分析该地区独特的"1+2"发展模式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对策性的思考,为柳林县地方城镇化发展困境的破解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村级资产管理问题作为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对城市发展稳定带来很多问题。文章分析了城中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水平不高,集体资产管理不严、随意处置,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要选好当家人、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清产核资确权到户,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公开等加强城中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就目前我国区域化经济发展来说,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当下的国家战略,该地区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广西新型城镇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焦点。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存在偏差,同时也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客观情况为根本,借鉴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客观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广西新型城镇创新性发展策略,构建协调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