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区别于以往着重从现象出发研究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视角,文章基于广义技术进步这一本质动力探索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多重均衡理论和STIRPAT模型,使用2006—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分析交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呈增长趋势,而一般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专有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却有所放缓;(2)技术进步会普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整体处于"高碳"路径,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基于此划分出不同情况下交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的影响路径;(3)无论是哪种情况下,均未能呈现一般广义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专有广义技术进步"双减排"的最优化路径。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托技术创新发挥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将技术创新分为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3种模式,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但在发展初期会带来碳排放增加,二者呈倒U型门槛特征。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降低碳排放,但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而且,随着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减碳效应愈发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综合创新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碳作用更强。数字经济时代,应依托技术创新的碳减排优势,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与模仿改造,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减碳效应。  相似文献   

3.
构建耦合产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实证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技术选择模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行业特征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静态的技术引进路径只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且容易造成技术依赖性,在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动态技术进步路径比单一静态技术进步路径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自主研发才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仅在东部地区对技术进步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在西部地区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在其它地区则存在显著正效应;行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影响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和变化,且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微观企业碳排放模式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响应模型,分析企业选择低碳排放生产模式的环境规制强度门槛,考察减排技术、减排投入、“绿色”产品需求等因素的异质性对该门槛大小的影响,并选取200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上述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减少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但影响弹性较小,减排技术水平越低、减排投入比越高、人均收入越高的地区,环境规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非径向、非导向基于松弛变量的SBM-DDF模型构建工业节能减排指数评估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并重点分析了内生创新努力、本土创新溢出、国外技术引进三种类型技术创新对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呈现"东部较高、中西部较低"的局面;内生创新努力、本土创新溢出、国外技术引进三种类型技术创新对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具有显著正影响,且影响程度上,内生创新努力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作用都是最大;本土创新溢出在创新环境优异的东部地区更显著,而国外技术引进在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更突出;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效率的作用有限,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朱勇 《经济论坛》2010,(7):55-57
本文利用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国际技术扩散和自主创新对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对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对于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都有着显著的正面效应;技术引进对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的经济增长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模仿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科技开发人员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非径向、非导向基于松弛变量的SBM DDF模型构建工业节能减排指数评估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并重点分析了内生创新努力、本土创新溢出、国外技术引进三种类型技术创新对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呈现“东部较高、中西部较低”的局面;内生创新努力、本土创新溢出、国外技术引进三种类型技术创新对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具有显著正影响,且影响程度上,内生创新努力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作用都是最大;本土创新溢出在创新环境优异的东部地区更显著,而国外技术引进在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更突出;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效率的作用有限,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1996—2003年中国地区工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通过核算自主研发存量和国内外技术引进存量,运用一阶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法,本文发现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我国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较低,阻碍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消化,进而影响了生产率增长。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自主研发只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正效应,而国外技术引进只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正效应。各个地区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基础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了气候援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路径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援助的实际减排效果。将气候援助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通过建立包含气候援助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内的动态最优化模型,找到气候援助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路径。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气候援助整体上缓慢地增加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环境规制下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本土技术转移与国外技术引进、FDI的作用关系及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得出,本土技术转移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前者与国外技术引进存在互补效应,与FDI则呈现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2.
运用非参数SML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并采用面板模型对按能耗与碳排放分组的行业分别进行能耗强度和CO_2排放强度回归。结果表明: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_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效应与CO_2减排效应具有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_2减排绩效大于其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绩效大于其节能降耗绩效。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以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即数字经济发展可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步伐;创新活跃度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转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8.91%。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在创新活跃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具有门限效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创新活跃度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边际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排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当前提升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践行下,如何依托低碳技术创新发挥城镇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文章识别了城镇化、低碳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面板中介模型考察三者关系。研究得出,随着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关系。城镇化可以发挥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其中对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外溢作用最强,对低碳技术引进创新的外溢作用最弱。全区来看,在城镇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中,低碳技术引进创新发挥部分遮掩作用,低碳技术模仿创新和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分区来看,低碳创新高级水平区城镇化依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对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中级水平区城镇化经由低碳技术引进创新和低碳技术模仿创新抵消对碳排放效率的部分产生负向影响,而低级水平区主要通过低碳技术模仿创新影响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6.
谢众  李婉晴 《技术经济》2020,39(11):87-96+105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技术进步路径由技术引进转变至自主创新是否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产品质量升级。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技术进步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引力模型,利用企业层面的海关工企数据与产品层面的UN Comtrade数据,实证考察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单纯的技术引进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并不显著,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自主创新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途径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受企业所有制、行业要素密集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出口目的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已有的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FDI技术溢出会显著促进东道主国家的经济增长,然而利用中国1997—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却发现FDI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等四个方面检验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并测算出了引发积极FDI技术外溢效应的门限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来探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并进行比较。首先从省域层面拓展了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对各省域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考察了各省域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差异。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能源消耗强度较高的西部地区,由于其城镇化水平较低,所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带来人口、交通和产业的集聚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等效应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能源消耗强度较低的中东部地区,由于其城镇化水平较高,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并没有得到优化,所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会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的结果,同时看到其他影响因素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存在省域差异。通过研究结果可知,加快技术进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当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7~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并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广义空间面板两阶段模型验证了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与3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污染排放强度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当市场一体化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市场一体化对污染排放呈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已进入市场一体化的减排阶段;市场一体化强化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减排效应;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显著促进了本地的污染排放。本研究对长三角地区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和地区协同减排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当市场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后具有促进地区协同减排的作用,应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以充分利用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建立了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理论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通过采用2011—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维度显著,而在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维度不显著。进一步研究了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数字金融的网络外部性和边际产出具有递增性是导致这一关系的本质所在,即经济规模扩张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绿色技术创新引起的二氧化碳减排之间的叠加效应具有先增后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