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玲玲 《特区经济》2006,(4):147-148
本文在研究了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涵义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内在联系,从分工的必要性、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化理论等多角度分析了城市的形成原因,城市化过程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最终达到各个层次相结合的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2.
不平衡增长的空间布局模式应是常态化的国家经济地理选择模式,不平衡的模式必须通过经济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集中或聚集来实现,实现经济集中的根本性途径是通过城市化来进行,而城市化水平处于何种水平又决定提高经济密度、克服距离和消除区域分割问题的政策工具组合选择,对于处于城市化中下等发展水平阶段的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连接性的空间政策是一种克服距离问题的有效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就业增长既依赖于经济总量的扩张.又依赖就业弹性系数的提高。不同城市化道路的就业促进机理及效应有所不同。分析发现.大城市化道路相对于小城镇化更有利于发挥出聚集经济效应.能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然而.由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农民工“离乡不离土”的特殊城市化模式.大城市化道路在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城市化与就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浙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城乡隔绝造成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也由于经济地理决定的大中型城市历史形成不足,浙江选择了一条较为特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这与工业企业在城市大量兴建,农村人口向城市大举迁移的经典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浙江70年代后主要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来促进城市化发展,走以小城镇发展为重心的分散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又呈现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成长,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及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使产业的聚集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资源聚集和城市化进程。文章分析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提高第二产业的总产值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市化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转化过程,这四个过程相互联系和影响。其中人口聚集是能否实现这四个转化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我国人口聚集的状况,必须改革农村工业化模式,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加快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农民进城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福建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究其原因,直接原因在于城市化演进的特殊性,是在“二元经济结构”强化背景下,在需求与供给不对称条件下,在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脱节情况下,在非市场化方式下推进城市化的,而深层原因则在于结构偏差导致的结构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而极大制约了城市化发展,加速推进福建城市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偏差的协调,可供选择的路径主要有: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带动城市化,加快服务业发展以推动城市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促动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路、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鑫  黄乾 《南方经济》2020,39(4):62-83
俗语有曰"要想富,先修路",但建设乡村公路体系真能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诉求吗?文章在分工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城vs两村"的三部门城乡分工理论模型,分析认为,乡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提升整个城乡分工结构体系内的交易效率,能够将落后乡村区域纳入到一个由所属城镇主导的完整城乡分工网络体系中,此时当城市人口规模扩张需求旺盛时,构建完善的乡村公路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间经济增长差距收敛的同时推动乡村整体以间接效用表示的人均真实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此实现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目标。据此,文章构建了一个统一将农村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效益分配效应囊括在内的计量实证分析框架,通过寻找外生工具变量,并经严谨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上述理论命题。同时发现,在乡村公路体系建设中,如果忽视人口城市化的协调机制,其建设将导致"富庶之地越富,贫乏之地越贫"之困境,因此,为了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必须充分重视以完善城镇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就近城市化。此外,在对乡村公路等级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二和四级公路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前者强于后者,但三级公路则扩大了局部乡村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上述研究,有利于指导政府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兼顾人口就近城市化的协调作用,以此高效推进实现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对于协调城乡关系,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本文分别从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安徽省城市化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并不等于工业化,但是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的有效方式.在不均质发展的中国,城市如何找准自己在区域中的定位,并依托这种定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工业逐步通过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实现城市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国自身发展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出发,从价值链分工的角度尝试性的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取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链环节进行生产,并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逐步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与韩国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日本和韩国是二战后亚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成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典范。从城市人口聚集模式看,两国都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看,两国都通过国土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卫星城市,有效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日本和韩国城市化制度与管理模式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勇 《理论观察》2014,(3):98-99
城市化是中国破解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有之路。城市化不是农村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城市集中和转移的单一向度,应该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相互结合的共同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是作为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生活品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历来被当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然而,在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农民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城市从农村孕育、分离、对立开来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非农化及其聚集的过程,是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村城市化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病”本身就难以克服,何况我国现有的大中城市普遍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道路,只能是自上而下地把城市的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承接这个转移的就是作为在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让农民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当…  相似文献   

15.
一个村庄50年的城市化变迁——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调查徐建青农村城市化可以有二种类型,或者说有二条道路,一种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向城市、城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建设和发展;另一种是城市郊...  相似文献   

16.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是在快速推进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存在反映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农村居民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所付出的代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7.
人口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第二、三产业就业,而二元经济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乡城流动.转换就业体制、统一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并完善农民就业培训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使农民向城镇的候鸟式流动转变为永久性地定居,彻底地消除城乡福利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锐  夏彬 《改革》2013,(7):104-110
产业链是产业与空间相互交织的一种分工与协调形式,是分工促进地区生产率提高的一种实现形式;通过产业链上的组织经济法则,可降低产业链上的交易费用。在考虑产业链上节点产业的空间分布属性后,把空间联结密度引入分工模型,联结密度不仅有助于降低产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而且有助于促进产业链分工。这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了此假说:市场范围与联结密度的交互性对产业链分工程度的提高有显著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浅议城市化及其在山东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淑凤 《山东经济》2004,20(2):102-104
城市化的定义、功能和发展阶段划分。城市化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实现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结合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对城市化中农村发展问题,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持特色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促进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由于体制和政策因素,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