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农业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更加关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加快转型。山西省运城市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应按照"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发展小城镇来实现农村城镇化,应成为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性选择。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既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郑州市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成为了政府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其核心城市区域,郑州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也加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尤其体现在耕地变动与农民权益的保障方面,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并结合日本城镇化的先进经验与教训,分析了郑州市某行政村新型城镇化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提出适时的政策建议,对于加速社会转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山东、吉林、湖南等地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应制定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发挥县域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保障农民进城就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创新融资渠道,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培育新型城镇化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5.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22.5万亿~49.4万亿元,未来十年可拉动经济增长3.5~6.8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后半期,城镇化速度由递增转为递减,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60%,在2040年左右达到70%~75%的峰值。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两个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绿色低碳、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体制转轨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推动体制机制由"双轨制"向"一元化"转变、发展重点由"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空间布局由"板块式"向"网格化"转变,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工真正彻底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城镇化包容发展;二是坚持城乡一体,以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双向流动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力度,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坚持高效集约,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发展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夯实"两横三纵"国家级发展轴,重点推进"10+6"城市群建设,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绿色低碳,以建设美丽城市为方向,确保城镇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探索以扩大县级城市职能为重点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跨区域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发展将成为辽宁"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紧张冲突、城市建设方式不集约等是目前辽宁城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在增强城市集聚功能、建立均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稳定融资机制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加速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因为我国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完成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三大转型,而城镇化是三大转型的核心、纽带和归宿。再进一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农村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是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是促使其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要在非农领域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前提,是要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当前,我国存在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异化为城市建设、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等问题。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有关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中等城市为重点,走大中小城市及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注重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报告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部分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认为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城乡居民的储蓄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上升,但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市的发展远远快于农村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差距仍然很大等,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文章认为,只有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70年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政策演变及其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超  高洋 《经济地理》2019,39(10):139-14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曲折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前,虽注重并试图改善城乡关系,但总体上"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导向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主调,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乡村发展和城镇化也由此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政策的梳理,划分城乡关系研究为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政策重点的转变,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政策演变,"七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主题演变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战略的关系,发现国家整体政策和学术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体现出从要素、政策、技术等方面到整体战略的转向。但由于政策、研究与实践有所脱节,加之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文化,使得城乡融合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潘意志 《广东经济》2016,(11):56-61
"十二五"时期,云浮市步入了快速城镇化时期,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启动了云浮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力求将云浮新区建设成为云浮市的"未来之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提到快速城镇化,人们认为就是走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老路.由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没有统筹好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造成"空城"现象;没有统筹好城乡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忽视,造成农村和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益处;没有统筹好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过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很多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都谈"快"色变,主张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它描述和展现的是未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绿色优美、城乡建设蓬勃朝气的美好愿景.云浮市是广东省的"后发"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机遇期.那么,云浮新区有能力将城镇化速度与质量这一矛盾对立体统一吗?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4.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八个方面具体探讨了"rather/和"fairly"的词义差别,以及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