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着重分析在受国内、国际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币值变数给经济和生活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应对的策略。中国政府可能会尝试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但允许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在较窄的区间波动。  相似文献   

2.
发展战略与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会受该国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会受到其发展战略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发展战略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实施赶超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会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并高估本币币值,甚至采用多元汇率制度;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会选择固定汇率或者钉住汇率制度,一般钉住美元且波幅很小,并低估本币币值;而只有真正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才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政府很少干预汇率的变化.现阶段,我国要坚定地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适当控制人民币的升值速度.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05,(5):23-23,25
近年来,对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设想方案非常多,例如把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从8.28变成另一个数字、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变更为盯住货币篮子、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假定人民币进行汇率调整,那么您认为最现实的调整方案是什么?中国汇率体制改革有没有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姜源 《经济视角》2013,(4):16-17
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小幅升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开始盯住美元,由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导致国际收支大量盈余,进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近年来,国际上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从缓解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无论是国外、国内的货币政策实践还是理论分析都表明我国应该坚持"稳定币值"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程。人民币对内、对外币值的稳定为世人所称道。50多年来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经历了六个不同阶段,由初期政府以内外物价为基础不断地调整人民币汇率到1953年后开始实行盯住英镑和卢布的双重汇率制度,而1973年后因布雷顿森林  相似文献   

7.
汇率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闯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强势复兴和美联储加息窗口的不断迫近,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显著加大。特别是在面对当前经济和汇率的协同下行压力时,利率的调整方向亟待阐明。有鉴于此,构建了一个刻画利率与汇率联动机制的经验方程,随后采用时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对其进行估计,从而为阐释利率与汇率间的联动机制提供了经验解释。研究表明:首先,利率与汇率间的关联机制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当人民币币值存在趋势性变化苗头时,中央银行将采取利率顺向操作以降低币值变化的时间成本,而在正常情况下,其通常将采取逆向操作来稳定币值;其次,现阶段中央银行稳定币值的政策意愿依旧明显,这说明人民币仍不具备长期贬值的趋势和苗头;最后,近期利率阶段性下行主要是受到产出和通胀持续低迷的牵拉,这意味着维持国内经济平稳增长,坚守不发生系统性紧缩风险的底线仍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多数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的研究忽视了其历史特性,缺乏系统的逻辑分析,对其成因的把握不够全面,因而本文构建了历史、理论和实证的逻辑分析框架。从历史上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有币值波动现象。从理论上看,币值波动引发银行流动性短缺或清偿能力不足,引发银行挤兑,进而使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爆发的可能;从金融脆弱性视角看,币值波动引发资本流动和投资速度的变化,进而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实证方面看,选取全球26个国家为样本,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币值波动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因此,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应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精简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以消除影响币值的不稳定因素,避免币值持续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价值稳定是货币充当计价与交换媒介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实践已经证明,仅仅通过维护央行的独立性或约束国家货币发行的法制建设与实施,无法有效维护币值的长期稳定.在信用纸币时代,币值稳定受国家内在信用冲突影响,央行独立性受内生演变规律支配,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呈现明显的状态依 存特征.从长远看,主权国家币值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国家自身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 新过程中维护充分就业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困境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主要讨论宏观政策遭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以加息手段抑制通胀不可兼得的两难困境。文章在阐明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从人民币估值压力和汇率制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货币政策两难的原因,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在国内经济条件成熟时应走向有限浮动的结论,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汇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及放松资本管制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最近,“911事件”使已步入衰退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股市暴跌造成数千亿美元资产的灭失,国内投资及消费信心加剧下滑,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下跌,从而使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暗淡。汇率并不单单由外汇供求状况确定在10月的秋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我国出口商品成交额下降了9.7%,这是二十年来所罕见的。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中国出口增速  相似文献   

13.
涂昭明  吉卫民 《当代财经》1991,(7):57-58,62
受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困扰,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对十年改革中几起几落的经济发展现象,进行了冷静的回顾,反思与剖析,自然对我国三十多年来一贯坚持的货币政策目标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多种观点见诸报端。在这里,我们不揣浅见,针对这些观点,也谈谈我们对“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中国目前的外汇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可见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在对各种汇率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今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应为管理浮动制。但在现阶段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个过渡的方法-变盯住单一汇率为盯住一揽子货币。  相似文献   

15.
一、人民币升值的相关背景分析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策略。2002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连续下降,美元开始贬值,至2004年,经过贸易比重加权的美元累计贬值已达10%~20%左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这就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国内外专家依据各种模型估算出人民币“应升值的幅度”,高的估计达到50%以上,低的估计也有15%以上。另外,尽管人民币于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但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仍处于较为严格的管制状态。这样,在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以大规模快速增长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对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6.
翟淑萍  王岩 《现代财经》2007,27(7):49-53
目前浮动汇率制度转换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相对匮乏.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国家的汇率制度转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固定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渐进性转换路径问题,可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退出固定盯住汇率制度应先转向中间汇率制度的研究结论,从而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替代现象的VEC模型:1994-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行和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货币替代现象理当引起我们更大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货币替代的VEC模型对中国的货币替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动态分析,最后得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长期和短期内都是影响中国货币替代的主要因素,名义有效汇率的频繁波动会造成货币替代乃至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因此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降低美元在人民币汇率盯住篮子中的比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与总供给曲线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巨大转变,使货币政策目标决策问题又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定位的问题,分歧主要是坚持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还是坚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双重目标。坚持币值稳定单一目标论的重要依据是货币政策“中性理论”、动态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均衡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总量一般均衡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实行事实上的盯住美元制度 ,同时亚洲各国的汇率水平进行了重新调整。本文探讨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及危机期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均衡”水平。假定一系列不同的贸易差额 ,我们运用扩展了的Devarajan Lewis Robinson三商品一般均衡模型估计均衡实际有效汇率的不同时间路径。模型的关键要素是要有进口品和出口品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资料。鉴于这些价格指数从其他渠道无法获得 ,作者利用贸易数字构造了这些指数。研究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 4年内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低于均衡汇率 ,这部分地缘于外汇储备的快速累积。与事实相反 ,如果假设在此期间 ,每年不超过 1 0 %的出口收入转化为外汇储备 ,则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将会比现在高 5%到 1 2 %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及其利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晨怡 《经济论坛》2006,(14):48-49
近来,关于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越来越多,这是继“中国经济威胁论”和“对华投资规模增大可能导致产业空洞化”的论调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次责难。那么,我国人民币的现行汇率是否合理?究竟应不应该升值?人民币汇率一旦升值利弊又当如何?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的讨论。一、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看现行人民币汇率水平汇率水平分析主要包括币值分析和均衡分析两个方面。从币值角度分析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1918年被卡塞尔提出以来,它一直是政策研究和国际金融理论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