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交优先”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巴黎,并很快被饱尝交通拥塞之苦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所接受并逐步推广完善。所谓“公交优先”,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指凡是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一切政策和措施;从狭义上理解,则是指在交通控制管理范围内,公共交通工具在道路上优先通行的措施。所谓城市公共交通,是指由公共汽车。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河流从传统交通运输功能到生态与休闲功 能的转变,分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公共 空间2个层面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针对遂宁城市更新背景下 滨水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对遂宁南滨江公园提出“一个慢行系 统、两个景观界面、多通廊多入口”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城市 段进行大坝改造,丰富慢行系统,塑造台地花园;在湿地段进 行低成本的修复,构建植物修复系统和湿地空间体验,以此重 新联结被混凝土坝堤与城市道路割裂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充 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巴黎奇遇记     
田鹏飞 《商周刊》2013,(18):78-79
行走在巴黎的街道,快乐是用秒来计算的。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在巴黎待过,那以后不管你跑到哪里,她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这段话出自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没到过巴黎之前,实在不能想象这个城市何以令人如此钟情。可每每看到这样的词句,都会让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 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 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 “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 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 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 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 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 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 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以空间理论为框架,以“空间生产”为核心概念,力求揭示移动电视在现代城市条件下建构意义、空间生产功能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移动电视作为一种都市景观植入、分割了城市公共交通车厢内的公共空间,并在更大的城市领域内具有建构乘客城市认同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塑造公共意识、促进产城融合,因而成为城镇化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人与地、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质量的应有之义。据此评判,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理念落后,供求矛盾突出;追求宏大平整,破坏自然肌理;割裂历史文脉,丧失文化个性;突出审美价值,忽视人文关怀;排斥弱势群体,加剧社会隔离等。据此,政府应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四个方面,即挖掘私人资本与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个性鲜明的公共空间;转变设计理念,强化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发挥非政府机构作用,建立公共空间的大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上海自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后,于 2014年底提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 划》,作为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师团队,深度 介入了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依托实践提出“八合一”理 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 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并在突破学科 壁垒的基础之上,构建包含系统化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 基础设施复合、场景节点构筑、生态环境修复和公共艺术植入 的六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 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 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 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 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 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 “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 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 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 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 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 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 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 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与潜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不断改造城市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如今也在忍受着城市改造带来的痛楚。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城市公共空也时刻受到了侵扰。伴随城市生活的纷繁演变,公共空间危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的城市问题。建筑设计将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建筑设计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继而介绍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出现的危机,最后探讨了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加剧,高层建筑也普遍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不断减少,并且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的娱乐、休息的环境,并且给居民提供舒适感.高层建筑的崛起、交通路线的增加,这些因素都改变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为了大多数居民的感觉而设计,往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都是来源于大众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公共空间进行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日益显现其多样化的同时,也存在明显误区:过分强调视觉的美观而忽视了对其居住、生活主体——“人”的基本需求的关注。根据现代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设计师应当适度借鉴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的相关主张。古为今用,寻求一条即与自然相协调,又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欲求的公共空间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更新应兼顾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促进,因此需要整合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的更新需求。“插件式”修补的更新方法是通过对当前面临的城市更新问题进行双重维度解析,既包括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物质性更新,也包括以集体消费供给为特点的社会性更新,即利用“被动插件”和“主动插件”进行物质空间的填入式开发和再开发,利用“公共政策插件”和“社会资本插件”分别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修补社会空间,呈现双向连续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私有空间相对比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是指街道、广场、公共公园和围合公共空间的建筑立面.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广场.城市广场既是居民参与社会、娱乐休闲、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又反映着现代城市的文明与开放程度,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也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吃、穿、住、用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城市公共空间和设施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社会公共活动场所.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指出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正在缺失,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对亲民人性化的设计需求,并对如何构筑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爵士巴黎     
宋爽劲 《新经济》2014,(21):96-97
提到巴黎,总会最先联想到凯旋门、巴黎铁塔、卢浮宫等地标建筑,或是“浪漫之都”这一别称,却很少有人知晓巴黎也有“爵士之都”的美誉。来自宝岛台湾的彭怡平带着对巴黎爵士文化的热爱,透过文字、图片以及别具匠心的排版方式,为读者全面展现巴黎的爵士符号,让读者对“夜巴黎”及爵士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尤其是超大型城市治理对基层政权有着更高的要求。文章对街道体制的角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治速度”的概念,认为街道体制是支撑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最为强大的制度根基。它是党对接社会、实施基层公共政策、横向整合区块资源、领导特定区域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特定空间经济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基层枢纽。这一独特的政治定位,实现了街道干部培养、公共议题化解和公共危机处理、确立责任主体的三重“政治速度”。同时,街道体制在中国城市治理中的“属地”与“兜底”特征,成为理解中国城市善治的基础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共艺术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是人们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信念和标志之一,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著名的雕塑家潘鹤先生曾经把它比喻成“时代的矿石”。城市环境雕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解读城市的“名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卞显红  张树夫 《经济地理》2004,24(2):206-211
文章首先论述了城市RBD的概念、类型、区位特征及其旅游休闲功能。然后,借鉴Douglas G Pearce(1999)关于巴黎的“Printemps Haussman”,“Galeries Lafayette”及“Carrousec”等知名城市RB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RBD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开发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