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计划经济时代"短缺"是经济运行的常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重工业领域尤其严重。如何认识和度量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对于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有何影响,以及如何治理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部分工业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能过剩发生的频度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轻工业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征较为明显;重化工业领域中的"体制性产能过剩"特征较为突出;部分新兴产业也表现出"结构性和体制性产能过剩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该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出现了两轮大规模产能过剩。这两轮大规模产能过剩均发生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时期,与政府过多干预导致的过度投资高度相关,同时受到国外需求冲击的影响等。但两轮大规模产能过剩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行业分布及其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又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轮产能过剩治理主要是以行政手段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削减过剩产能。新一轮产能过剩治理应坚持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完善,优化政府干预经济方式,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发力化解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多个行业均出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认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本轮产能过剩,是转轨经济中所特有的产业演进到成熟期后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现象.基于这种判断,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特殊产业组织现象的成因,并相应给出了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能过剩是我国最近经济运行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产能过剩,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短期市场波动型、宏观需求波动型、行业周期演进型、产权驱动型四种类型。本文认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本轮产能过剩,是转轨经济中所特有的产业演进到成熟期后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现象。基于这种判断,本文通过构筑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特殊产业组织现象的成因,并相应给出了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并非由于产业生命周期运动,而是产能相对于需求而言显著的阶段性过剩,而产能过剩的实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利用土地、金融和环保等体制缺陷对产业投资的不当干预,导致了光伏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价值应该成为我国扶持光伏产业的基本动机。基于"市场失灵"这一内在逻辑的所谓"光伏新政"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不可能产生合意的效果。首先,应加紧制定具体、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激励光伏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培育国内光伏市场;其次,对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体制缺陷应进行必要的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中屡屡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最后,政府对产业的经济性管制应严格限于存在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避免管制的泛化和政府管制权力的无边界扩张。  相似文献   

7.
使用2001—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主要出现在重工业领域;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加剧了重工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其中增值税竞争的影响大于总税收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的影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滞后影响大于当期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重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更为显著。指出:减弱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有利于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静 《技术经济》2014,(2):96-103
使用2001—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主要出现在重工业领域;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加剧了重工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其中增值税竞争的影响大于总税收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的影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滞后影响大于当期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重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更为显著。指出:减弱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有利于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能过剩导致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停滞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实体经济内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现象,使资本周转过程中的流通时间延长,货币资本收回速度相应减慢。同时,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投资结构的变化,作为经济"短板"的基础设施行业投资比例大幅提高,而基础部门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客观上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产能过剩使货币供给大量雍塞在流通渠道,形成吸收货币的"黑洞",造成货币供应紧张。因此,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中,需要更多关注产能过剩对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影响,防范产能过剩对货币流通速度形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从2006年起,中国就相继出现对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也发布信息称中国九大行业产能过剩,电力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担心中国电力行业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电力过剩。通过与美国相应数据对比测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已经产能过剩或者是否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1.
闻潜 《经济经纬》2003,(4):28-32
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居于高位,但已有几种伴生现象,主要是商品过剩、资金过剩和失业率上升,正蕴育着一些风险或危机。这三者都是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生产过剩意味着消费相对于生产已严重滞后。因此,要根治生产过剩,化解经济风险,关键是大力促进消费增长,并以消费启动经济运行全过程。坚持以消费带动投资增长,这是消费启动所固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存的社会现象,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后伴随着资本运动、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生产过剩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通病,其存在着质的差别,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定期爆发,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加剧对工人剥削在生产力领域的最直接表现,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潜在掘墓人;社会主义生产过剩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阶段性现象,它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完善而自行消除。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时期的税收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福仁 《财经科学》2006,(4):104-110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一旦通货膨胀发生,它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对政府税收产生多重效应,使政府的所得课税、产品课税、储蓄课税等,都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导致税收分配格局的改变.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必须调整相应的税收政策,消除通货膨胀对税收的影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以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莹 《经济地理》2003,23(6):786-790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有现象,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整合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层面。黄山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行政旅游区”,它的两次行政区划改革都备受争议。围绕几个争论热点展开对有关黄山市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的探讨,剖析了黄山市两次政区变更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而又对这一典型的“行政旅游区”现象所反映的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及整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re a frequently observed phenomenon in several applied fields, particularly physics,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s. The conventional way of analysing such series has been via stationarity inducing filters. This can interfere with the intrinsic features of the series and induce distortions in the spectrum. To avert this possibility, it might be a better alternative on occasions to proceed directly with the series via the so-called time-varying spectrum.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such an approach is possible,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Several methods are discussed and their relativ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delineated.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偏离-份额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了1996—2010年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其所属八地市的三次产业对沈阳经济区GDP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沈阳和鞍山的经济增长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差异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最后,针对弱化全区产业集聚程度、促进全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价值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或供给来看,是纯自然的,从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或需求来看,是纯人类的。根据价值的哲学概念和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对生态价值的自然范畴和人类范畴进行分析.可得出生态价值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客观需要的主观价值反映。它反映着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经济系统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heterogeneous-agent,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of a unionized economy with distinct progressive tax schedules on labor and capital income. With time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the effective labor force, balanced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re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and thes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 reduction in the degree of progressive labor tax yields a “double-dividend” in terms of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while capital income progressivity displays the usual growth–inequality trade-off. Particularly, the double-dividend effect becomes more pronounced when unionization is declined or trade unions become more wage-oriented, leading to the so-called “Cheshire cat”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9.
“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及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 《经济问题》2008,341(1):42-43
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从中心一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到资源诅咒等也均揭示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讨论了资源诅咒的成因及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20.
On novelty and economics: Schumpeter’s paradox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s novelty as such an intra or extra-economic phenomenon? Must we, necessarily, treat novelty uniquely as something that, from outside of an economic system, has an influence on it and on its evolution? Is it not a paradox to say that something that has no economic meaning is able to explain economic change? If so, is this paradox present in the Schumpeterian view o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what will be called the Schumpeter paradox: denoting nominally ‘novelty’ and ‘creator personality’ as its source, and ‘norm change’ as an analytical tool, is insufficient to separate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f previously (an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ne does not develo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has a natural place for the elements of ‘novelty’ and ‘creator personality’ that can support such a difference. Nobody should pretend that the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es is straightforward. There are good ground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innovation ‘black box’ will remain partially closed to economic analysis.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nothing substantial may be said about novel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tackle with this topic (and so,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aradox) will require a change of perspective: a heuristic task should be undertaken. The ‘action plan approach’ here proposed would provide a coherent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tackle with this kind of parado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