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入手,在肯定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收入取得进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90年代后半期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笔者认为,提高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发展规模农业,是我国农民增收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中央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解决"三农"问题,有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其中多数人认为"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化解"三农"中的其它矛盾和问题.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上,较为一致的建议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来促进农民增收,另一种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来促进农民增收.这两种观点从理论上看都是行之有效的,应该积极去实施.但都需要有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素质的农民才有可能去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民收入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农民收入不涨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6%,其中,粮食上涨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但农民纯收入增幅只有10.2%.在需求约束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流通状况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志才 《活力》2010,(6):171-171
针对牡丹江山多地少、土地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增收方式来提高农业耕种的机械化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十分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非常突出,研究并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效性,对保证牡丹江市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三农"中农民问题最关键,只有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其它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从几十年形成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分析,从尽可能快的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着想,农民增收问题应该也必须在农村得到解决.甘肃省张掖市增加农民收入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目的:近年来,农业、农村与农民的问题日益突出,而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农民消费问题.关于农民增收的问题,国家已采取的措施也多种多样,其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自1995年以来,韶关市农业总产值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农业结构调整后究竟对韶关市农民消费带来什么变化,在此用模型分析方法,对韶关市农业总产值及其与韶关农民消费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要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只有持续提高农民收入。而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迂回爬坡境地,且农民收入增长总是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中央10个“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民增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千方百计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防止农民收入徘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是重要方面。文章重点论述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金奎祥 《活力》2006,(1):10-10,3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开辟增收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政府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落脚点。农垦牡丹江分局坚持发展以奶牛为主导的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种植业、加工运输、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某种程度上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的晴雨表.前不久,我们赴河南滑县、鹿邑和延津三县,就上半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势有喜有忧. 上半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 上半年河南省夏粮单产、总产双提高,秋粮长势良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因素.农民增收难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在深入分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站稳立足点——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惠农方针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找准切入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把握着力点——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拓宽农业增收空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抢点制高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体系、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关键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几年制约河北农民增收的问题有五个方面:非农化进程低;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农业成本加大,农民收入相对减少;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增加缓慢。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从河北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即加速城镇化进程;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通过这些有利措施的实施,促进河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河北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提高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结合上海郊区农民近年来的收入现况,分析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这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仪陇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财政支出困难.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渠道,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非农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基本路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趋势.在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已发生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现已明显失效,需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寻找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进一步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是农民如何实现小康?农村如何搞活?农业如何增效?农民如何增收?这是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实践证明:走工业化的道路,以农村工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乡镇企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为繁荣农村经济,转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果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不仅影响农村购买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不仅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而且影响粮食供给安全。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增加农民收入是最关键的途径之一。各地政府开展了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科技进步、减轻农民负担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这些措施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但均限于市场、政策、体制及自然等外部物质条件和技术层面上,从农民自身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